齐鲁文化·经济与科技·齐纨和鲁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植桑、养蚕、织丝的国家,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山东是我国蚕织业的重心,是著名的丝织产地。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描述开元盛世的景象时说:“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纨是细绢,是一种很细的丝织品;缟是一种白色生绢,是鲁国著名的丝织品。齐纨、鲁缟代表了齐鲁之域丝织品的最高水平。
齐、鲁两国的地理条件有利于纺织业的发展,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一再称述:“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邹、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齐、鲁千里桑麻”。这是当时齐、鲁桑麻业发达的真实写照。
齐自立国之初,姜太公便劝女工,极技巧,植桑麻,发展齐国的桑麻业。以后齐国历代执政者也都重视桑麻尤其是蚕桑丝织业的发展,使丝织业成为齐国的一个重要手工业门类。《国语·齐语》曾谈到齐襄公“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文绣”是指刺绣的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或服饰。据《战国策·齐策》记,齐王后宫的人衣着多为细绢,有纹绢、绉纱之类,甚至于齐君为他的马也披上文绣。一些高档的丝织品在宫廷贵族中已十分普及,就连一般百姓也“多文采布帛”。《汉书·地理志》载齐地“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国生产的丝织品种类繁多,据记有罗、帛、纱、绫、绢、绮、纨、锦等诸多名目,在齐都临淄的一座东周墓中就发现了绢、锦、刺绣残片、丝编织物等丝织品,仅此可见齐国丝织业发展之一斑。
鲁国的纺织业也可分为丝帛、麻葛两种,而以前者最为典型。鲁国的桑蚕养殖比较发达,《左传》哀公八年中有“舍于蚕室”句,“蚕室”为鲁国一地名,约在今山东平邑境内。既然“蚕室”已被用作地理名称,那么,可以肯定当时已有室内养蚕的工艺了。《诗·鲁颂·泮水》也有“食我桑葚”的句子。此时的桑树有乔木和灌木两种,前者即荆桑,后者即地桑。地桑原由鲁地育成,所以也叫鲁桑。王桢《农书》称:“荆桑多甚,鲁桑少葚。”而且鲁桑植株矮,便于采摘,还枝繁叶嫩,产量较高。桑蚕养殖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左传》成公二年记鲁国曾以三百工匠赂楚,其中织纴(布帛工)一百人皆是从事丝织业的人。鲁缟是鲁国著名的丝织品,后人曾说:“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鲁缟对后代的丝织业也影响很大。《管子·轻重》篇记载说:“鲁、梁之民,俗为绨。”绨是一种质地粗厚、平滑而有光泽的丝织品。鲁又生产锦,据载,鲁国的锦也可以货到齐国,其数量当也不少。大概由于气候水土的原因,鲁地还很少发现当时遗留下来的丝织物,但可以肯定地说,鲁国的丝麻织品种类一定很多,而且比较精良,丝织技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空前统一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时,蚕织业最发达的依然是齐鲁地区。《论衡》有“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的说法,张衡《七辩》说:“京城阿缟,譬之蝉羽。”《太平御览·州郡部》则说济州“出缯缣,故秦王服阿缟”。阿缟原产于齐国阿地,在战国时已十分有名,秦汉以来更输往各地。缣也是一种名贵丝织品。西晋左思《魏都赋》说“缣总清河”,清河在晋时辖区包括今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清河之缣见重于世,可能自秦汉以来已有发展。《盐铁论》也提到“齐陶之缣”,另外任城亢父缣也很有名,亢父在今山东济宁南,可知山东临清、定陶、济宁都是缣的重要产地。
秦汉时的织造技术已很富创造性,汉代的画像石上有织机图,这是探究当时织机构造的可靠资料。从目前已知的刻有纺织图的七石中,发现纺织工具有络车、纬车、织机三种,汉代织机构造已达到复杂精密的程度。学者认为,汉画像石所见普通织机代表了当时国内纺织业一般生产的发展水平,它已远远走到了当时世界上任何文明国家和民族的前面。而目前已知的这七石,发现于山东的即占五石,这也反映了当时山东丝织业的发展水平。
汉代,最重要的丝织品供应地有三处:一是东、西织室,二是齐三服官,三是襄邑服官。东、西织室设在长安,由织室令丞主管,是主织作缯帛之处;三服官则主作天子之服,春、夏、冬三季皇室宫廷所用的高档丝织品主要来源于三服官,李斐注《汉书·元帝纪》说:“春献冠帻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三时所献显然都是汉代最为精美的高档丝织品。襄邑在陈留郡,襄邑服官的产品主要是供九卿以下官员作服饰之用。就生产规模、花色品种来说,齐三服官都占明显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山东地区还很可能是汉朝外销丝绸的主要供货地。汉初、齐三服官每年向国家贡献十笥丝织品,到元帝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费五千”(《汉书·贡禹传》)。这样大规模的生产,又有政府扶持,质量最佳,自然是汉代丝织品的代表。这些产品除了皇室消费外,其余部分很可能通过始于长安的丝绸之路输往西域等地。在敦煌发现过两侧幅边还保存的任城亢父缣残帛,上面还有题记:“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三寸,长四丈,重三十五两,直钱六百八十”(《流沙坠简》卷二)。山东丝绸到了西域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在国外有一种被称为“山东绸”的中国丝绸,这种绸是柞丝绸,由柞蚕丝织成。而柞蚕丝强韧坚牢,主要产于东莱的丘陵地区,“山东绸”也说明了山东丝织品的巨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山东蚕织业生产状况的史料缺乏,但可以从北魏的户调规定中找到旁证。北魏规定所征调各物均为当地特产,而当时有十九州要进贡绵、绢及丝,这十九州中有九州各辖今山东或山东一部分,几乎包括了今山东全省,这说明山东的蚕织业仍然十分发达。山东的大纹绫、连珠孔雀罗、阿缟都是很高贵的丝织品。《颜氏家训·治家》说:“河北妇人,织纴组训之事,黼黻锦绣罗绣之工,大优于江东也。”此时包括今山东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蚕织业的生产仍超过南方。
隋唐时期也是蚕织业的发达时期,唐代蚕织业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丝织业的主要地区为河南道、河北道,其次为剑南道、山南道,江南、淮南两道最次。到了后期,江南道的丝织业一跃而居首位,其次才是河北、河南诸道。今山东地区主要属于河北、河南两道管辖,而且占有两道的绝大比重,这说明从整体看山东的丝织业在唐代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只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丧失了中心地位,齐纨、鲁缟名贯天下的时代也成了过去。
上一篇:齐鲁文化·经学与思想·齐学、鲁学、孔氏家学
下一篇:齐鲁文化·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