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民族之邦风采异·回族的生活习俗
回族人民有着传统的讲究文明礼貌和讲究清洁卫生的习俗。
与人友善,这是回族人民共同的特点。无论在什么地方,陌生的回族人若是相聚在一起,大家都是互相用“色俩目”问好,尔后亲亲热热地谈论起来。一个地域内居住的回族人,谁家遇到什么困难,左邻右舍都来帮助,甚至远在外地的人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尊敬老人,这是回族人普遍具有的传统。在村庄里或大街上,年轻的回族人遇见年老的穆斯林总要站下来,主动为年老的长辈让出道路,若遇到熟悉的长辈,年轻人还要先开口打招呼。老年人对待年轻人也很客气友好,总是笑眯眯地点头,或者说上几句话。在老年人说话时,年轻人都是站在一旁,一声不吭地听他把话说完,然后自己再讲几句。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场所,绝少有年轻人大声顶撞老年人的。他们认为那样做是很错误的。
回族人民也非常热情好客。普通的回族家庭都对进门的客人盛情款待。主人会首先端出盖碗茶和瓜子来招待客人。盖碗茶又叫盖碗盅,由三件瓷器组成,即盖子、托盘和杯子,上面都有精美的花纹,俗称“三炮台”。盖碗茶的种类很多,有冰糖窝窝茶、白糖清茶等,最有名气的是“八宝茶”,它是由茶叶、花生、芝麻、红枣、核桃仁、柿饼、荔枝、白糖八种营养物组成。冲泡一碗“八宝茶”,还没有喝,清香甜味就直沁人肺腑。在品茶之际,再欣赏着轻巧玲珑的“三炮台”茶具,体味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情的茶文化,令人心情怡然。凡是到回族人家作过客的人,无不为回族人真诚友善、热情待客的行为所感动。
回族人民很注重清洁卫生,注意沐浴和洗涤。史书也记载着:“宁夏回教风俗,勤苦洁净。”回族民众的盥洗都讲究一定程序,首先是洗涤时要用流水而不用死水,不间断的流水干净,而反复用的水则不洁净。其次是洗浴时要从脸往下逐步洗净,先脸面、手臂,再洗肩、背,腰腿,最后到足部。日常中的洗脸、洗手有一个专门的用具,名曰“汤瓶”,它是一个外型似大茶壶瓶的盛水器皿。关于汤瓶的称呼还有一段故事。最早的汤瓶据说是从阿拉伯半岛传入中国的。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为了表示和阿拉伯诸人民的亲善友好,他特命宫廷内的工匠制作了一把大壶,赠送给阿拉伯使者。使者面对精美的礼品惊叹不已,将其称为“唐瓶壶”。慢慢地,民间将它称之为“汤瓶”,有时也称为“洗壶”。普通的回族人家都必备汤瓶,以备洗涤之用。在许多城镇内的清真饭馆门前,常常挂有一块绘有汤瓶的木牌,在汤瓶的下方有时还绘有“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表示地地道道的纯净清真。
回族村庄居民的住宅也是很清洁的。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各种杂物堆放得井井有条。在屋子的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一条通水的下水道,回族人就常在这儿沐浴。村庄的回族人多半都饮井水,每口井上都安装有井盖。提取井水的小水桶都擦得很干净,有的上面盖着纱布,有的反扣着,以防止尘土落进去。
文明礼貌,清洁卫生,这些良好的生活习俗是回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美德,表现了回族民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服饰在回族人民心目中,白色是最圣洁的颜色,它是真诚和纯正的精神外在化的一种表现。所以,回族服饰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头饰,一顶白色洁净的无沿小帽,它是回族男子最喜爱戴的帽子。回族穆斯林在做礼拜时,都要头戴这种白色帽子,它干净圣洁,是回族民众纯洁心灵的服饰表现。也有一些回族男子戴黑色无沿帽,它们的选料多系呢绒、绸缎,质地高档。帽子的制作十分精细。在冬季里,宁夏的一些回族同胞愿意带这种黑色小帽。宁夏有不少哲赫忍耶教派的穆斯林兄弟,他们常常戴一种六角形的帽子,颜色有白与黑两种,做工精细讲究。戴在头上很有气度。有些回族小伙子们在穿着上紧跟时代新潮,他们身穿考究的名牌西装,系上高档次的领带,再戴上一顶无沿小白帽,显得十分英俊潇洒,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特色。
回族妇女同样很注重头饰。她们常戴披肩盖头,也叫搭盖头。盖头的质料采用绸子、缎子等高档纺织品,这些经过专门加工的面料上面都绣着美丽的图纹花案。回族妇女的盖头颜色是根据年龄而定的。年轻的姑娘戴绿色盖头,上面还镶着金边,显得秀丽清新;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有一种肃穆庄重的气氛;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表现出她们虔诚朴实的心态。现在宁夏境内戴盖头的人逐渐稀少起来,一部分回族妇女用白色无沿帽和彩色头巾代替了过去的盖头,年轻的回族姑娘们则什么头饰也不戴,她们穿上追赶时代潮流的新颖时装,更能显示出青春气息和时代美。
回族上衣内还有一种特别的式样,这就是坎肩。过去回族男子喜爱穿白布对襟褂子、外加一个黑坎肩,如今这种服饰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坎肩的面料也是根据时间而定的,春夏之交,人们多穿布料坎肩;冬天则穿棉布坎肩或皮坎肩。小伙子们穿上坎肩,一副威武雄健的风采;老年人穿上坎肩,显得整洁利落。传说回族先人多善骑射、崇尚武术。他们在习武时就穿着坎肩,不挡手碍脚,跳跃奔腾都无妨,而且又通风透气,保护肌肤。在宁夏的城乡各处,都能看到身穿坎肩的回族男子,从他们落落大方的气派上,人们可以领略到回族人民的风采。
独特的回族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它们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民的三大节日,每逢这几个节日来临,宁夏回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活动,以示纪念。
伊斯兰教历每年的九月份是“莱麦丹月”,俗称斋月。在这一个月中,穆斯林教民们要在日出之后禁食封斋,日落之后进食。斋戒是伊斯兰教规定的“五功”之一。斋戒期满,即举行开斋庆祝活动,即“尔德·费士尔”(阿拉伯语),也就是“开斋节”。这一天虔诚的穆斯林教民们都要到清真寺去做聚礼。在上寺之前,穆斯林教民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他们头戴白帽,身穿新衣,面带笑容,走进清真寺,大家在悠扬的“会礼”召唤声中,互相致礼、问候。这时清真寺周围彩旗飘扬,到处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族同胞,一片白色,犹如一个纯洁祥和的世界。
开斋节期间,宁夏回族家家户户都要炸“馓子”,捞“油香”,它们都是传统的回族风味食品。馓子是将面粉用淡盐水揉合成团,再搓成绳条状,尔后在手臂上缠绕七圈,最后抻长成环状,放入热油中,待炸至棕黄色即捞出,便可食用。这种食品香甜酥脆,口感非常好。馓子的食用历史悠久。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就曾在品尝之后赋诗赞美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油香即一种油炸大面饼,又圆又厚又大,有的中间有个小洞。宁夏回民做的油香既不放盐,也不放糖,咬一口,会感到“外焦里嫩”的特殊香味。关于油香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穆罕默德在参加了一次战斗后凯旋而归,人民群众都争先恐后地邀请他到自家去做客。穆罕默德没有到富贵人家去,而是走进一位贫穷的穆斯林老人家做客。老人给先知端上了油汪汪、香喷喷的油香,先知高兴地用右手撕了一块吃下去,赞扬老人做得香。先知还把油香分给围观的小孩们吃。从此以后,穆斯林兄弟们就喜爱吃油香,而且许多人常常用右手撕开油香食用。
开斋节里,宁夏回族民众还宰鸡割肉,吃羊肉粉汤,亲朋好友们则要带着礼物互相看望,共贺节日,大家都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热闹一场。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民众的第二大节日,它是在开斋节后的第七十天举行。阿拉伯语称其为“尔德·古尔邦”。“尔德”的意思是“节日”,而“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我国回族人民把古尔邦节用汉语称作宰牲节,或者忠孝节。回族人民把古尔邦节看得很重,庆祝的场面也很隆重和盛大,因而,有些汉族民众还把古尔邦节当作回民的新年。宁夏回民庆祝古尔邦节要举行很多活动。节日期间,回族穆斯林要去清真寺举行会礼,听伊麻目宣讲“瓦尔兹”(戒功)。有条件的回族还要宰牲献祭。宰杀的牛羊肉和食品要分成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散“乜贴”济贫。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期间,即使不参加宗教活动的宁夏回族群众也一样休假,他们同样访亲探友,制作自己喜爱的传统食品。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大节日。宁夏回族在这一天内同样举行多项活动。有的教坊要宰牛宰羊,设宴聚餐,有的教坊则把牛羊肉分成份子,每个教坊内的住户都能得一份。宁夏回族伊斯兰教的圣纪庄重肃穆,气氛浓烈,一些大的教坊,参加圣纪的人数往往有数千人。
宁夏回族青年人的婚嫁处处荡漾着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祥和气息。
回族青年男女婚嫁的第一个程序是“道喜”,即定婚。宁夏回族青年男女彼此相爱之后,男方便托人向女方求婚,待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之后,就要举行一次隆重的“道喜”事宜。男方小伙子和家人要带上一批礼物去女方家,礼物包括高档衣服、化妆品等,农村人家还要牵头绵羯羊。女方家长则设宴席招待客人。席间男女双方家长要互道“色俩目”,亲亲热热地把婚事商定好,并在一块喝几碗盖碗茶,也叫“定亲茶”。随后,一对新人便可前去有关部门领取结婚证书了。
第二个程序是“催装”。婚期就要到的前几天,男方小伙子和家人要再次带些礼物上女方家,农村人家要带两只羊腿和大蒸馍,这就意味着一切婚礼事宜全部筹办齐全,新娘子要快点换装,准备过门了。
第三个程序是“尼卡哈”,即举行结婚仪式。新郎新娘成婚这天双双穿上新服装,喜气洋洋举行结婚仪式。在众亲友都欢聚一堂的时刻,阿訇便开始证婚了。阿訇证婚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展示“依札布”(阿拉伯文的证婚书),另一个是念祝贺经文,内容是讲解结婚的意义,其中包括分别询问新郎、新娘是否同意彼此结合为夫妇。对于阿訇的询问,新郎和新娘要给予肯定和清楚的回答。阿訇的证婚结束之后,新婚夫妇的家长还要谆谆嘱咐已成亲的儿女们,告诫新人要勤劳上进,互相尊敬,过好日子。仪式结束后,宾客们就入席吃喜宴了。
仪式完毕后进行“撒喜枣”,即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之后,双方要当着宾客的面互赠礼品。新郎给新娘一个小红包,里面装有几块钱或者是一件贵重的首饰,表达自己对新娘的深切爱慕之情。新娘也送新郎一个小红包,里面装有针线,以示新娘婚后会操持好家务。尔后,新郎把放在被褥、枕头下的喜枣、喜糖、核桃等食品取出,撒给周围的亲友和邻居。大家热热闹闹地说笑谈论一番。此刻,还有一个“表”的习俗,即有一位事先请好的中年妇女站出来,她当着众人的面,拿出新娘在闺房里做的针线活,如枕套、荷包等。她一边展示那些物品,一边夸赞新娘的手艺好、人品俏,为婚礼增添美好的生活情趣。
最后一个程序是要“认大小”。新婚仪式之后的第二天上午,新郎便带着新娘去看望一些男方家的亲属,做礼节性的拜访,问候长辈,关心晚辈。每到一家,新郎和新娘都会受到热情欢迎和真诚招待,一家人无拘无束地欢闹一番。新婚三日之后,新郎便陪同新娘“回门”了。这件事办完,整个婚礼就圆满地结束。
上一篇:两湖文化·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地域特征
下一篇:台湾文化·台湾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风俗·土著民族的年龄等级及成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