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世界屋脊的信仰·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将藏族的宗教、政治、历史、文化、艺术集为一体,成为西藏文化的代表性标志,象征着藏族建筑艺术的成就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它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1) 布达拉宫的历史。布达拉宫矗立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古城的红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唐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嫁吐蕃松赞干布。公主到吐蕃后,松赞干布“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上》)。名曰“森康噶波”(意为白宫)。”一切宫檐,以宝为饰,走廊台阁,铃铎泠然,堂皇美丽”(《西藏王统记》)。相传红山上修筑了九百九十九间房子,连同山顶红楼共一千间。后世虔诚的佛教徒将它视之为观音菩萨第二殊胜地——普陀山。可惜,这座吐蕃宫殿在赤松德赞时遭受雷击而引起火灾,修复之后,又在吐蕃王朝崩溃后毁于兵燹,仅有曲结扎普(法王洞)和帕巴拉康(观音殿)幸存下来。现存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以来在被毁宫堡的遗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
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布达拉宫一直没有修复。直到公元17世纪中叶,黄教领袖五世达赖在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有力支持下,建立起噶丹颇章地方政权。他为提高黄教政权的政治地位,并巩固政教合一制度,于公元1645年,命第巴索朗热登主持重修布达拉宫。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觐见清朝顺治皇帝,次年受到册封,清朝政府正式承认他为西藏地方的政教首领。当他回到拉萨时,白宫已经竣工,五世达赖即从哲蚌寺移居白宫。1682年五世达赖圆寂后,第巴(即藏王或总管民事)桑结嘉措便在布达拉宫正中拆毁部分旧房,修建红宫和灵塔。修建红宫时,动用了各种工匠七千余人,耗银二百一十三万四千两。清康熙皇帝专门派了一百一十四名汉、满族工匠进藏参加建筑工程,尼泊尔也派了工匠援助修建。1693年,红宫基本完工,是年4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在宫前立无字石碑以示纪念。此后,历代达赖均予维修和扩建,始具今之规模。布达拉宫建成后,直到1959年以前,它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2) 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布达拉宫建筑群由红山南麓奠基,依山势蜿蜒而上,直到山顶。主体建筑十三层,高117.19米,东西宽360余米,南北长约140米,建筑面积达九万平方米,加上山前城廓和山后龙王潭公园,占地面积达四十一公顷。整座建筑为石木结构,宫墙厚达二至五米,墙身俱以花岗岩砌筑,部分墙体夹层内还灌注了铁汁,在科学上具有增强建筑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的作用。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宫中央建筑采用上下七层贯通的竖向大窗格,它与白宫较小窗户和细狭通气窗形成强烈对比。两宫之内长廊交错,雕苑梁柱林立。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客厅、灵塔殿、僧官学校、喇嘛居住的扎厦及庭院等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主要的建筑有:达赖灵塔殿、东大殿、西大殿、法王洞、帕巴拉康、胜三界殿、日光殿、朗杰扎仓等。
达赖灵塔殿 布达拉宫共有五座灵塔殿、八座灵塔。其形状、规模不等,以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两座灵塔殿最为豪华。两座之中又以五世达赖灵塔创建最早、规模最大。该塔建于1690年,高14.85米,为方形圆顶、分塔座、塔瓶、塔刹三部分。达赖的遗体用香料红花等名贵药材处理后保存在塔瓶内。塔用金皮包裹,共用黄金十一万余两,并镶嵌有一万五千余颗各种颜色的金刚钻石、翠玉、珍珠、玛瑙等珠宝玉玩。塔前摆设有金灯、金碗、各种法器、瓷器等等。殿上以金顶装饰,极其辉煌壮丽,被人们誉称为“赡部洲第一庄严”。
东大殿 藏语称为“措钦厦”,是白宫最大的殿堂。由四十四根柱子组成,面积五百余平方米,是历代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政治、宗教活动的场所。殿堂北部设有达赖宝座,宝座上方悬挂有“同治御笔之宝”朱印的“振锡绥疆”大匾。
西大殿 又称集会大殿,藏语称“司西平措”,是五世达赖灵塔的享堂,也是布达拉宫内最宽敞的殿堂,建筑面积六百八十多平方米,由四十八根方柱组成,净高六米多。大殿内悬挂有乾隆二十五年御赐“涌莲初地”匾额。这里也是历代达赖坐床和执政大典等各种重大宗教活动举行的场所。大殿四周修建有仁增、朗仁、藏林静吉、仲热等四佛殿,为西大殿的配殿。
法王洞(曲结扎普) 位于红山之巅的岩体上,为吐蕃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据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曾在此住过。室内保存着松赞干布用过的一炉灶及石锅、石臼。室内还有吐蕃早期塑造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吞米桑布扎、禄东赞等人的像,其造型生动、逼真、古朴。
帕巴拉康(圣观音殿) 建在法王洞楼上,也是吐蕃时期的建筑。殿内供奉的帕巴·洛克夏然(即观音菩萨),据说是一尊自然形成的佛像,是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这尊观音菩萨像传为松赞干布所供的本尊佛像。殿内四面佛橱中供有五、七、八、九世达赖、宗喀巴等人的塑像。殿门上悬挂有同治皇帝御书“福田妙果”匾。此外,还有胜三界殿、日光殿等大殿。
布达拉宫拔地凌空、巍峨高耸、依山叠砌、气势雄伟,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碉房建筑艺术形式和石木结构的特点,同时吸收了汉式殿堂建筑中的梁架、斗拱、藻井、歇山屋顶等艺术格式,并融汇了印度、尼泊尔富有宗教特色的祭坛式入口和装饰,如宝轮、金幢、莲座、卧鹿、兰查体(梵文)经文装饰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风格。布达拉宫在空间组合上,院落重叠、回廊曲槛、随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层次栉比、错层跌落、协调统一。整体建筑上,即富有艺术的神秘境界的感染力,使人感到佛的世界的高深莫测;又具有建筑的韵律感,使人感到它的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庄严雄伟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特色。
(3) 布达拉宫的绘画艺术。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宫内绘画艺术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绘画艺术主要表现为壁画、彩画、唐卡画(卷轴画)、木刻版画等装饰画。
壁画 这座宫殿的大小殿堂、门厅、回廊的墙壁上都画有精美壮观的壁画。其题材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无不涉及藏族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布达拉宫壁画展示了精湛的藏族艺术,堪称藏族文明的史诗,是形象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壁画的宫殿。
白宫正门门厅东壁上唐朝长安城示意图和唐朝皇帝五难吐蕃婚使以及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壁画,再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唐蕃联姻,藏汉友好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在红宫西大殿里有一组一百多幅画面的壁画,它描绘了元代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降生、前往凉州、应召进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册封、圆寂等一生事迹,反映了八思巴为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西大殿中的另一组壁画,则记载了西藏历史上的卓越人物五世达赖喇嘛的终生事迹,其中,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朝觐清朝顺治皇帝的画面尤为突出。其画面包括五世达赖的起程、征途、进京、觐见、赐宴、游乐、观戏、说法以及皇帝钦使迎至青海、赏赐金顶黄轿入京等盛大场面。灵塔殿三楼的壁面,反映了十三世达赖喇嘛赴京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历史性画面。
此外,还有释迦牟尼、佛教诸大师、法王、藏王等许多高僧大德的传记画、本生图等。除宗教画外,还有一些反映藏族人民劳动、生活、传统习俗及各种活动的画面,如红宫第五层壁画廊中的“兴建图”,由上百幅画面组成,再现了当年重修布达拉宫的历史情景。其他如赛马、摔跤、歌舞、乐器、竞技以及农耕、狩猎、舟渡、风光等场面的壁画,也都情景热烈、生动,富有浓郁的雪原生活气息。整个宫殿究竟有多少幅壁画,尚无精确统计,仅西大殿二楼画廊,就绘有六百九十八幅壁画。因此,可以想象布达拉宫的宫壁画有多么可观了。
(4) 布达拉宫的文物。宫内不仅以建筑、绘画等艺术著称于世,而且还以藏有众多文物宝藏而闻名四海。宫内保存有一千多年来西藏各个时代的塑像。如在胜三界殿中供奉的莲花生像,系用一万两白银铸造,身高一层楼,堪称一绝。宫内文物主要有泥塑重彩、木雕、石刻和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
布达拉宫除保存有八座达赖灵塔外,还保存有其他八座名塔,它们都用金银珠宝做成,辉煌壮丽。布达拉宫还收藏有大量书籍,其中以佛教经典为最多,包括贝叶经和大藏经等。大藏经有用金、银粉缮写的藏本,明永乐年间印制的藏文《甘珠尔》和清乾隆年间用金粉书写的藏文《甘珠尔》,为绝无仅有的稀世之宝。布达拉宫还珍藏有藏族传统的各种工艺品,诸如藏毯、卡垫、唐卡、绣幔等。西大殿(司西平措)中央为五世达赖像和宗喀巴像的两幅巨大而精美的锦缎绣幔,是清康熙皇帝特令绣织的,全部用金线编织,耗银一万六千一百四十九两。此外,布达拉宫中还有明清以来历代皇帝颁赐的封诰、诏敕、金册、金印、玉册、匾额、乾隆所赐金本巴瓶,以及松赞干布的盔甲、各种珠宝玉玩、珍珠塔、玛瑙杯、羊脂玉盘、犀角佛像、锦缎、瓷器、珐琅器、法器、供器等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
布达拉宫是藏族人民历史的骄傲,是世界屋脊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珠宝,它和万里长城、北京故宫一样举世闻名,它可与古埃及金字塔、希腊帕提农神殿、中世纪罗马教堂相媲美。
上一篇:巴蜀文化·吃的特色·川酒
下一篇:三秦文化·文化遗址、陵墓、都城·帝王陵墓、宫殿、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