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节日习俗与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和祭祀习俗
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在过去时代,安徽民间存在各种信仰,建造了许多供祀各种神灵的庙宇,有些庙宇是按照国家祀典的规格统一建造的,如在各府县,都建有社稷坛、神祗坛(祭风雨云雷、本境山川以及城隍)、先农坛、文庙、城隍庙、文昌庙、厉坛(祭无祀鬼神)、旗纛庙等,其祭祀均由官府主持。这些神庙的祭祀对象与百姓的生活距离较远,虽然每年举行隆重祭祀仪式时,都吸引了大量人观看,但实际上对百姓影响较小。只有社稷,因被认为与农业丰歉密切关联,故极受乡民重视,明初曾颁布让天下乡民立社的诏令,神灵有的供奉雕像,有的供奉主牌。
安徽各地还都建有表彰先贤先烈的祠庙,这一系统可姑且名之为“教化性宗教”。仅以清末安庆府为例,除祭祀孔子的文庙、祭祀关公的关帝庙外,还有祭宋秀才谢绪的大王庙,祭宋官员游酢、李大纲、黄干、喻樗的四贤祠,祭宋黄庭坚的山谷祠,祭宋官员孙知微、夏椅和明武将陈龙、潘可大的四忠祠,祀元郡守韩建的郡伯祠、大节祠、忠臣祠,祀元余阙的余忠宣公祠,祀余阙妻及子德臣女安安的烈夫人祠,祠明官员张文锦、崔文的文武宣力祠、祀清李犹龙的李公祠,祀清靳辅的靳文襄公祠,祀清徐国相的徐公祠、祠清张朝珍的张公祠,祀清曾国藩的曾文正公祠,祀清王廷宾、臧荣青的王臧二公祠,祀清刘效曾的刘公祠,祀汉朱邑的朱司农祠,祀唐张孚卿的吴烈侯祠,祀南唐徐铉的徐常侍祠,祀明方法的方断事祠,祀明左光斗的左公祠,祀清秉文的张方伯祠,祀明方学渐的方明善祠,祀明窦成的窦将军祠,祠明黄月功的黄公祠,祀明史可法的史公祠,祀清多隆阿的多公祠,祀清徐丰玉的徐勇烈公祠,祀魏刘馥、吴吕蒙的吴陂祠,祀楚屈原的北神庙,祀唐张巡的棠梨庙,祀元韩建的大节祠,祀神农后稷的五谷庙,祀汉张河丹的河西庙,祀唐狄仁杰的白云祠,祀唐张巡、许远和宋岳飞的景祐庙,祀明彭韶、邢旭、谢镔、孙衍、施溥、熊廷栋与清于成龙的惠民祠,祀楚屈原的忠洁王庙,祀晋姚显的姚太尉庙,祀晋王祥、孟宗和唐徐仲源的三孝祠,祀宋何无忌的何无忌庙,祀唐张巡、许远、雷万春的忠烈祠,祀唐麴信陵的麴大夫庙,祀明王之庆的忠节祠,祀明方法明的方公祠等,凡五十余处。被奉祀者,或因死节(包括因镇压人民起义而死者),或因忠义,或因孝行,或有保境之功,或有惠民之政,也有的仅因是历史上的名人。对这些祠庙要按时祭祀,但基本上由官府统管,对平民百姓来说,只能起到一定的伦理教化作用,与信仰没有多少关联。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其中有些祭祀在民间悄悄转变了职能,带上了浓郁的“神灵”色彩。如徽州蔺将军庙所祀为隋将蔺亮,当地人认为他可以“镇火”,使其有了火神功用,五福镇庙所祀为南唐罗芟,乡民却在遇水旱灾伤时前往祈祷。
在乡民中最有威信的,还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灵,这可以刘猛将军和龙王信仰为例。虫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对虫害没有太多的防治办法,只能依赖自然生态中益虫对害虫的消灭。青蛙是捕虫能手,故江淮之间原本“俗祀青蛙”。从明代开始,蛙神开始被一位称为刘猛将军的人神替代。安徽各地均有刘猛将军庙的建置。每年正月十三日和冬至后三戊日由地方官致祭祈报,百姓对此神也甚为尊敬。不过,出现刘猛将军之后,江淮地区原有的对青蛙的俗信依然存在,只不过青蛙变成刘猛将军手下的兵士,人们认为刘猛将军可驱动青蛙食虫。
龙神信仰在中国各地是普遍存在的,安徽人也极笃信,各地都建有不少龙神庙、龙王庙。如滁州西南丰山阳谷有柏子潭,浅深莫测,当地人传说其中有神龙出没,每逢久旱不雨,就前去祭祀祈祷,据说多有应验,于是乡民临潭建祠,加以奉祀。为了拉近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安徽人将许多龙王通过人化和本地化的方式,改造成本地的保护神。如颖州府(今阜阳)城东原有一座龙王庙,又称张龙公祠,传说该龙王为生活于隋代和唐初的张路斯,家住颍上县百社村,据说他十六岁中明经科,唐景龙中担任宣城令,颇有治绩。夫人姓石,生有九个儿子。罢职归里后,常钓于焦氏台之阴,一天,望见钓处有宫室楼殿,于是进去居住,从此夜晚出去,白天回家,每次回来,身上都又湿又冷。石氏深感惊讶,询问缘由,张路斯说:“我本是龙,蓼人郑祥远也是龙,与我争夺住处。明天我们当大战一场,要让九个儿子都帮助我。下巴上有绛绡的是我,有青绡的是郑祥远。”第二天,九个儿子用弓箭助战,青绡者被射中,急忙逃去,张路斯奋起直追,所过皆成溪谷,通达于淮水。青绡者投于合肥之西山而死,是为龙穴山,张路斯与九个儿子皆化为龙。
此外,安徽有些地方还有自己特殊的保护神。如徽州婺源的保护神是五通神,又叫五显神。宋代正是徽州商业开始发达的时候,每年拜祭五通神的不仅是本地乡民,还有来自四方的商人。随着其信仰的传播,朝廷也将五通神的封号越加越长,甚至还把封号加之于假想的五通神的父母。后来,五通神的庙号基本上固定为“灵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朝廷把五通神定为“淫祀”,加以禁止,位于府城东北的灵顺庙也改为关帝庙,但这不能根除乡民的信仰,五通神在徽州的影响依然很大,保留未毁的灵顺庙香火一直十分兴旺。
佛教在安徽影响也很大。早在三国时期,安徽境内己有二十多座佛寺。北周武帝灭佛时,禅宗三祖僧璨秘密活动在岳西司空山、潜山、司空山一带。唐初,佛教十分兴盛,安徽各地也广建寺院,较有名的有九华山化城寺、黄山翠峰寺、敬亭山广教寺、琅玡山开化寺等。唐代之后,佛教续有发展,到1949年前,安徽全省共有大小寺庵三千一百五十八处,可见其普及的程度。在佛教的众多神灵中,除佛之外,中国人还特别信奉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四位菩萨。每年二月二十九观音菩萨诞日,乡民们不怕路远难行,成群结队去岑山和潜口的观音庙中朝拜进香。由于九华山被视为地藏菩萨道场,安徽的地藏菩萨信仰非常盛行。每年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诞日和成道曰,九华山地藏道场都要举行隆重的地藏法会,吸引了大量善男信女前来进香拜佛。
安徽的道教信仰也很兴旺。淮河流域是道家发源地,道教思想在这一带有较深厚的民众基础。汉末道教形成后,安徽各地即逐渐受其影响。如风景秀丽的九华山,最早是道教活动场所,许多道教徒前来开辟道场,先后建立过开元观、白云观、仙坛宫等道观。后佛教进入,才逐渐成为佛教胜地。唐代尊崇老子,尊称其为“太上玄元皇帝”,亳州相传为老子故乡,遂成为全国道教祭祀中心。宋、元时期,道教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宗派,安徽因地理条件的影响,江南信奉正一派,江北则信奉全真派。皖南休宁县境内的齐云山,是道教胜地,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鹄鸣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道教胜地。每年三月三日,相传为道教尊神元君降凡日,远近进香者更多,山上还要请戏班演戏三日以娱神。除齐云山外,怀远县涂山禹王宫、凤台县茅仙洞、潜山县真源宫等,也很有名。在道观外,安徽各地还有不少地点传说与仙人和道士有关。如潜山县白鹿岩东北有仙人台,据说上有仙人足迹,又有鹤泉,相传白鹤道人停留此处,鹤起泉流;太湖县有炼丹台,相传为汉梅福炼丹外;宿松县陈汉山溪旁有钓鱼台,相传为唐张果垂钓处,又县北五十里有仙田,相传为匡阜真人修炼处,又龙湖中有浮笠洲,相传为仙人炼丹处。
谈及民间信仰与祭祀,不能不谈一谈祖先崇拜和祭祖活动,这在安徽以及全国都是普遍存在的,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徽州等地,由于富商大贾众多,祖先崇拜得到物质方面的有力支持,变得空前强大。宗祠是祖先崇拜的场所和物化象征。徽州商人一旦致富,首先想到的就是修建宗祠。在商人的支持和推动下,徽州遍地都有宗祠,“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民国《歙县志》卷一)。对祖宗的祭祀,徽州人基本遵循《朱子家礼》的规定,有四时祭、忌日祭、生忌祭、墓祭等。祭祀时除奠献叩拜外,有的还有“娱神”活动。通过祭礼仪式,似乎活着的人与死去的祖先便在心灵上得到沟通,同时亦可加强族人的同源意识。安徽其他地区的宗族意识尽管可能不如徽州强烈,但在祖先崇拜上也同样热烈。在各地的乡村中,都可见到大大小小的祠堂,它们大多数比不上徽州祠堂的富丽堂皇,但表达的孝思却同样深沉。
上一篇:八闽文化·八闽的宗教和民间信仰·民间信仰
下一篇:燕赵文化·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汉唐时期的农业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