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岭南宗教文化·道教在岭南
(1) 葛洪与道教在岭南的传播
道教是我国四大宗教(佛、道、伊斯兰、基督)中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是本源于民间的原始宗教发展起来的多神崇拜及汇集巫术、巫医、炼丹等富于民俗文化色彩的教派。作为一个有理论、有组织的宗教实体,是东汉顺帝时由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和汉灵帝时由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张角的太平道,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失败后徒众死伤星散,太平道也因此而沉寂。五斗米道至东汉末年逐渐壮大,由张道陵孙张鲁率徒众在陕南川北以教立国,声势更壮。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汉中,张鲁被迫降魏。张鲁第三子张盛则远走江西,在龙虎山另立天师道,自称张天师,后人往往视为道教正宗;道教也因此而在江南盛行。从道教形成和定型的过程看,远比佛教传入的时间迟,至于传入岭南,为时就更晚了。
据目前史料,最早进入岭南传布道教的,是东晋时任南海郡太守的鲍元(鲍靓)。《晋书·鲍靓传》说:“靓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尝见仙人阴君,授道诀,百余岁卒”。鲍靓还精通巫医之术,对奇难杂症的治疗颇有心得。但他毕竟是一郡太守,并非道教的专职传教士。而真正使岭南道教繁荣兴盛的是鲍靓的女婿,历史上著名的炼丹师和医学家葛洪。
葛洪,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卒于东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原籍江苏丹阳句容(今句容县),出身仕宦之家,却无心于官场。早年研读儒家典籍。他所著《抱朴子·自叙》说:“洪少有定志,决不出身”,“念精治五经,著一部子书,令后世知其为文儒而已”。但很快便转而入道。先从郑隐学道,后又师事鲍靓,深得鲍靓赏识,很快便成为鲍靓的女婿。葛洪所学,属于道教丹鼎派,专习神仙术及炼丹术。他为此而两次到岭南。第一次是在二十四岁时,到广州后,遍游越南、柬埔寨(古交州的日南郡和扶南国),寻求丹砂。第二次是在四十八岁时,与妻再赴岭南,先在广州三元宫炼丹修道、行医济世。其妻人称鲍姑,亦是信奉道教而且医术高明,尤擅长用炙治疣,死后广州人为之建祠,称为鲍姑祠。公元327年,(东晋咸和二年)葛洪进入罗浮山朱明洞隐居炼丹,习神仙术,著有《抱朴子· 内篇》,以阐明道教法理。《抱朴子·内篇》的要旨是:吸纳了两汉流行的元气本源论,论证修炼成仙的可行性,兼论炼丹术与修炼成仙相辅相成的理论,从而为道教神仙论提供了一种自然哲学的基础,并使之获得某种经验科学的意义,因此而创立了金丹道派。这一派之所以说是由葛洪创立,是因为葛洪确认只有炼成金丹服食后,凡人便可肉身成仙。葛洪死后,《抱朴子·内篇》流传于世,首先在岭南产生广泛影响。人们都相信葛洪终于炼成金丹,服食后成仙。更因葛洪在罗浮山炼丹时遗留的炼丹炉等遗迹,以讹传讹,都成了神器。到罗浮山炼丹修炼、访仙求道的人接踵而至。原本寂寂无闻的罗浮山,也因此而名声远扬。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人们在葛洪炼丹故址建葛洪祠。宋代改建为道观,原名都虚观。公元1087年(北宋元佑二年),宋哲宗敕赐“冲虚观”额,声名更因此而大振。以后历代虽曾多次修建,但冲虚观名却沿用至今。自宋代建观以来,冲虚观便被列入全国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七洞天。经后继者的不断渲染敷陈,便产生了不少缘于罗浮山的道教神仙故事。道教自葛洪“仙去”之后,便在岭南日益兴盛起来了。
(2) 岭南道教中的民俗色彩
道教在岭南的传播和发展,受岭南民俗文化影响颇为显著,因而使之极富岭南的民俗色彩。
岭南地区古越族先民,在生存和发展中早已形成与岭南特殊的生活环境相联系的原始宗教崇拜和观念。诸如断发纹身的龙神崇拜,杀死头生婴儿食其肉以求多子的灵魂崇拜,信鬼祀鬼和迷信鸡卜吉凶祸福,以求达到人、鬼、神沟通的幻想形式等等,到汉晋时期,又融纳吸收了汉民族中的种种多神崇拜观念。然而由于过于实用性而至杂乱无章,又缺乏领袖式的人物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始终无法形成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严密组织的宗教实体。道教的传入,正好使岭南民间充满民俗色彩的多神崇拜找到了一个宗教实体的强有力的载体,一切的荒诞无稽的传闻都可以从道教的多神理论体系中得到似乎无懈可击的解释。而道教因其本身的多神体系和必须在与强有力的外来佛教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也就来者不拒地广纳诸多原本不属于道教神仙系列的岭南的各种地域之神及种种与道教毫无关系的“神迹”、“仙境”、“洞天福地”,以壮声威。其实这也是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从诞生以来便已惯用的手法。
岭南民间善于把因生存环境的特殊条件自创的种种保护神都塞进道教诸神系统中;而岭南的文人,也善于以此为据作画龙点睛的渲染。广州有一座五仙观,其神话传说便是周夷王时骑五色羊降临羊城赐给人民稻穗的五位仙人。在《广东通志》上便说是最早进入岭南的道教神仙。五仙观兴建的具体年代目前难以确证,但当早于北宋,就是为了祀奉被尊为“五谷神”的五位仙人的。这五位仙人,不知怎么一来,便成了道教诸神系统中的五谷神了。岭南多雷,海南省及广东省的雷州更甚,雷州之名,便来自雷多。于是当地便多了雷神庙。更奇的是,雷州海康(今海康县)英榜山雷神庙内的雷神,竟然是唐代死于任上的雷州刺史陈文玉,并为此而附会了种种荒诞的神话。飓风是岭南夏秋之间常发的特殊的自然现象,往往造成严重灾害,海南省更首当其冲。因此,海南地区便多风神庙,祭祀的是被认为女性的风母,名飓风神。岭南临海,自古渔猎时代,人们便与大海打交道,深感海洋神秘威力的威胁。后发展远洋商贸,受海的自然力威胁更大。于是便有了海神。除原属道教诸神系列的祝融、海龙王外,还有专属岭南的南海神。今广州黄埔港庙头村的南海神庙,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可谓历史悠久,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历来对之诚心供奉的海神。宋以后,又有女海神天后及天后庙。天后,又称天妃、妈祖,相传原为福建湄洲岛一少女,名林默娘,死后据说成神,自南宋以来,经历代皇帝赐封而贵为天妃、天后。天后既是东南沿海妇孺皆知的海神,也是岭南人诚心祀奉的女神。天后庙,天妃庙、妈祖庙、妈阁庙,遍布岭南各地。广州的三元宫,本是典型的道教观宫,供奉的正神为至尊三清,可是却又供奉着广州妇女视为神圣的生育女神金花夫人,颇有点不伦不类。
岭南道教诸神中,不少是当地的有贡献的历史人物,或是有德于人民的朝庭命官。这些为岭南人敬仰的俊杰英豪,死后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尊为神仙,立祠(庙、宫、观)奉祀,从而不断扩大了道教诸神系列的队伍。著名的如南朝至隋初之间,粤西越族女首领冼夫人,毕生为维护汉越民族的和睦共处和祖国统一,作出英勇忘我的贡献,死后不仅被隋文帝封为敬诚夫人,敕赐立祠奉祀;而且,冼夫人从此便被人民列入道教诸神中。至今冼夫人祠仍遍及粤西、桂东南及海南省。此外如八仙中的何仙姑祠(广东增城)、韩湘子祠(广东潮汕地区)、鲍姑祠(葛洪妻、广州)、黄道婆祠(海南省崖县)等等,都既表达了人民群众不忘有功先辈的真挈纯朴之情,又体现了道教积德行善,广结善缘、仙缘,即可成仙成神的观念。
岭南商业、手工业发达,至明清已基本脱离了小农经济的体系而独立,各个不同行业的行会组织先后涌现,于是便有了大量的行业神,从而更显示了道教文化在岭南的世俗性,多元性、复杂性和地域性。自明清以来,举凡陶瓷业、砖瓦业、建筑业、搭棚业、冶铁业、医药业、银钱业、武术业、戏剧业、娼妓业、赌博业等等,无不有自己的行业神,有些固然是全国性的,如建筑业的鲁班等,但大多数都是岭南特色的,有些甚至纯属子虚乌有。如广东花县所奉的砖瓦业行业神,仅只是一块砌窑时剩下的石头;娼妓业供奉的行业神铁板桥头真人仙师之类,也完全是无法说出所以然来的凭空捏造。
上一篇: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与宗教·道家文化的发祥地与道教的洞天福地
下一篇:三秦文化·宗教·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