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化的社会功能·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主张大一统似乎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大一统的观念至周朝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周人的大一统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文化大一统的观念,认为自己的文化要优越于周围地区的文化,所以应该以周人的文化或华夏文化来改造四夷的文化,使四夷的文化浸润德泽,而统一于华夏文化。这一思想文化模式的实质就是以华夏文化来统一四夷的文化,形成统一的文化思想系统。这一思想在后来儒家的思想中演变为所谓的夷夏观。
春秋之后,大一统的观念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大一统的秩序已被规定得到非常的整齐。“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四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文身,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居四夷之中。但中国与四夷的区别的关键显然是中国有得到了较高度发展的文化。中国是“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而“戎夷无此”(《史记·秦本纪》)。可见,中国与四夷文化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中国有高度发展了的儒家文化,而夷狄则没有。所以说,中华衣冠,而夷狄“被发文身”、“羽毛穴居”、“有不火食者”、“有不粒食者”。
正是儒家文化使中国士人具有了文化的优越感。也正是从这种文化优越感出发,中国士人又开始萌发出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自己的优越的文化向外传播、推展,使四夷诸邦濡染儒家的仁义道德之教,用夏变夷,用中国高度发展了的文化来统一四夷的文化。这就是所谓的“王者无外”。据《论语》载,孔子曾因自己的政治理论不为当时各国的统治者所采纳,表现出非常的愤懑不平,而一度曾想离开中国去九夷居住。有人劝阻他说,九夷风俗落后,如何可居? 孔子则答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可见,孔子本人就具有一种无比的文化优越感,认为只要君子德配天地,有高尚的道德境界,那么他不但不能受鄙陋的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还能以自己的言行改造落后的风俗,使之浸润于君子的高尚的德泽之中,以起移风易俗的巨大作用。于此也可见,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实质上是指文化上的大一统,所以儒家非常重视通过礼乐的教化来达到移风易俗的文化改造的目的,非常重视君子的高尚的道德境界的培养以垂范世人、启迪良知、改造社会。
孔子欲居九夷本为一时愤激之辞。但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则启发了后世的儒者,真心诚意地想要用儒家文化去改造和统一四夷的文化,传播声教于四海之外。然而,孔子本人应该说也有“四海一家”的大一统的文化观。因为其弟子子夏就曾经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这样的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后来便成为中国人的“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理想的重要的思想泉源。
上一篇:儒学·在拒斥中一以贯之
下一篇:当今海外儒学研究·异域儒学文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