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定名缘起·“道学”与“理学”
道学又称理学。但理学概念的出现较晚。就我们目前所见,它最早出现在南宋人的文集中。《陆九渊集》有“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始有师道。”(《与李省干》)张栻的《南轩文集》有“学者徇名忘实,此真可忧,但因此遂谓理学之不可讲,大似惩噎废食。”(《寄周子充》)道学为什么可以称为理学,为什么它开始不称理学,直到南宋时期才称为理学? 朱熹与陆九渊、张栻同时,为什么“理学”概念不见于朱熹文集之中? 解决这些问题,也许能弄清道学又称理学的缘故。
“道”之概念,广大玄远,微妙难识,唯“理”之概念差能比拟。所以《庄子·缮性》说: “道,理也。”《韩非子·解老》则将道、理二字连用、对举与互训,如说:“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从于道而服于理。”“道者,理之者也。”魏人张揖《广雅·释诂》也说“理,道也”。由此可见,道、理二字意义相近,可以互训互代。此其一。
由于佛学有重义理的传统,因而也被称为“义学”或“理学”,如宗炳《明佛论》说佛经“高言实理,肃焉感神”,又说慧远“高谈贞厉,理学精妙”。唐道宣《归正篇》说,天竺之国“民博仁智,俗高理学”。当然这里所谓“理学”,还只是一种泛称,并不是表示学术流派的专有名称。道学家对于佛学文献都很熟悉,当他们想表现“道学”重义理的特征,或有意回避使用“道学”一词时,则自然会用“理学”二字来代替它。此其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由于南宋时期朱熹等道学家自居道统,过事标榜,引起了当时许多学者的不满与反感,而羞与之为伍。陈亮曾批评道学家搞宗派主义,“以为得不传之绝学,三三两两,附耳而语,有同告密,画界而立,一似结坛,尽绝一世之人于门外……”(《陈亮集》卷二○)表示自己“本非闭眉合眼,矇瞳精神以自附于道学者也”(同上)。叶适也批评说:“道学之名,起于近世儒者。其意曰:举天下之学皆不足以致其道,独我能致之,故云尔。”(《水心文集》卷二七,《答吴明辅书》)陆九渊本是道学中人,但对道学中过事标榜的作风十分警惕,他曾告诫学生说:“此道本日用常行。近日学者却把作一事,张大虚声,名过于实,起人不平之心,是以为道学之说者,必为人深排力抵。此风一长,岂不可惧?”(《陆九渊集》卷三五)又说:“世之人所以攻道学者,亦未可全责也,盖自家骄其声色,立门户与之为敌,哓哓腾口实,有所未学,自然起人不平之心,某平日未尝为流俗所攻,攻者却是读语录精义者。程士南最攻道学,人或语之以某,程云:‘道学如陆某,无可攻者。’”(同上)这种交攻道学的情况出现在“庆元学禁”前夕,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道学中人出于各种想法回避用“道学”一词,而以“理学”代之,以示有所区别。朱熹是当时道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自我标榜的作风在朱子一系中表现最为突出,无可逃避受攻击的命运,因此也无须换用“理学”的称谓。
以上是我对道学改称理学的原因所作的推测,我期待能发现直接的历史资料,来证明或证伪此一结论。
大概“理学”概念开始只是在“义理之学”的意义上使用,陆九渊说“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并未认为理学为宋代所独有,随着理学的发展,理学概念逐渐成为“性理之学”的省称,而非泛指一般的义理之学,明成祖时,胡广等奉敕纂修的《性理大全》就是一个标志,这说明“理学”意义的深化。
到了明朝后期,道学又区分为理学与心学,据黄宗羲说,理学与心学的区分是由江右王门邓元锡(字汝极,号潜谷,1527—1592)首先作出的。黄宗羲指出:“宋之为儒者,有事功经制改头换面之异,《宋史》立《道学》一门以别之,所以坊其流也。盖未几而道学之中又有异同。邓潜谷又分理学、心学为二。”(《南雷文集》前集卷一《留别海昌同学序》)心学体系虽早已形成,但当初也皆自称道学或理学,学者也只以“陆学”或“王学”区别于程朱理学,正式以“心学”二字加以概括的,当自邓元锡始。就学术史而言,这一概念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由上所述,无论道学、理学、心学都是历史上出现的称谓。用以表示特定的学术流派,相沿成俗。
上一篇:儒学文化的特质·没有“释义学”的释义·“述而不作”:踵事增华
下一篇:宋明理学·定名缘起·“道学”与“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