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鬼神新解·以“气灵论”解释“神仙”之说
“神仙”之说,道家、道教学者喜言之,理学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但对神仙之说,却能批判地对待。总的说来,理学家不相信有拔宅飞升、点石成金、随意变化的神仙,但却相信有保形炼气、延年益寿之理。程、朱等理学家还相信视听超常、感应前知甚至灵魂出壳的事情。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理学家张载将道家的神仙之说斥为“谬妄”,未曾肯定什么,他说:“圣不可知谓神,庄生谬妄,又谓有神人焉。”(《正蒙·神化篇》)
程否定道家的羽化成仙、白日飞升之说,却肯定了其保形炼气、延年益寿之说。“问:‘神仙之说有诸?’曰:‘不知如何。若说白日飞升之类则无,若言居山林间,保形炼气以延年益寿,则有之。’”(《遗书》卷一八)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居山林间,空气新鲜,负氧离子多,可以增强人体细胞活力。且远离世俗,无忧烦之事,加之形体、呼吸的锻炼以及保持人与自然的原平衡状态等等,凡此种种,皆合乎卫生之道,利于人的寿命的延长。
程颐还认为,静心炼气,功夫深后便能前知。“问:‘方外之士有人来看他,能先知者,有诸?’曰:‘有之。向见嵩山董五经能如此。’问:‘何以能尔?’曰:‘只是心静,静而后能照。’”(《遗书》卷一八)
程子所谓炼气,即今之所谓气功,而在古代称导引,它实际上是一种配合含有形体动作的腹式呼吸法,此法具有古老的传统。《庄子·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抱朴子·杂应篇》亦曾言及“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等导引动作,大概古代人们歆羡动物的矫健、敏捷、冬眠、长寿等特性,经过长期观察其生活心性,而编制出各种仿生动作,通过对内气的修炼与控制,以达到养生的目的。理学家对道家习静炼气的功夫都有相当的了解。朱熹还曾为道教内丹经典《周易参同契》作过注释。
道教有关内丹(气功)的理论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对功法指诀却视为千载不传之秘,练功家有所谓“真传半张纸,假传五车书”之语。其实气功功法的要领就在于神与气合,《老子》中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一句足以概括,所谓营即是魂、神,魄即气,抱一即是合一。练功时意念(神)注想于丹田之气的运转,即达到“炼气”的目的。因而朱熹指出:
“养生家说尽千言万语,说龙说虎,说铅说汞,说坎说离,其术止是如此而已。古云: ‘载魄抱魂,能勿离乎?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今之道家,只是驰骛于外,安识所谓‘载魄抱一,能勿离乎’!”(《朱子语类》卷八七)
由此可见,朱熹对道家内丹指诀已有深入的了解。
朱熹从气化论、气灵论出发,认为养生家炼得气盛强,因而肉身虽死,而气未遽散,神游天地之间,时而现形,此即所谓神仙,然则天长日久,其气亦散。朱熹说:
“气久必散,人说神仙,一代说一项,汉世说甚安期生,至唐以来则不见说了。又说钟离汉、吕洞宾,而今又不见说了。看得来,他也只是养得分外寿考,然终久亦散了。”(《朱子语类》卷三)
许多道教文献都讲到一种灵魂出窍现象,道家称之为出阳神(元神),阳神本质上是一种气,即阳气、真气、元气。道教认为,气功修炼到高级阶段,元气便结胎如婴儿,莹洁可爱,自天门(头顶百会穴)而出,其始以意念控制,旋出旋收,宜暂不宜久,宜近不宜远,渐渐可以收纵自如,遗形远蹈,神游各处,逍遥自乐。朱熹对道教出阳神的说法也信有其事,他说:“浦城山中有一道人,常在山中烧丹。后因一日出神,乃祝其人云: ‘七日不返时,可烧我。’未满七日,其人焚之。后其道人归,叫骂取身,亦能于壁间写字,但是墨较淡,不久又无。”(同上)理学家中,朱熹受道家影响最深,此在其鬼神观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而清初潘平格说“朱子道,陆子禅”,是不无根据的。
王阳明少曾习仙家之术,对仙家之说,并不陌生。但他认为不可轻易讨论。有人曾向他询问神仙之事,书三至而不答。后其人又遣弟来问,阳明作答书,承认自幼曾修习仙术,但并无实效。他认为古人如广成子活了一千五百岁是可能的,但不完全是由于修炼功夫,也有先天禀气的因素,非人力可以强求。他又指出,仙家所谓拔宅飞升、点化投夺之类,不过是戏法幻术,是骗人的,不可相信:“若后世拔宅飞升、点化投夺之类,谲怪奇骇,是乃秘术曲技,尹文子所谓幻,释氏谓之外道者也。若是而谓曰有,亦疑于欺子矣。”(同上)
阳明还指出,神仙之术未易言,真要求其术,要自己去体验,“退处山林三十年,全耳目,一心志,胸中洒洒,不挂一尘,而后可以言此”(同上)。在阳明看来,所谓神仙首先还不仅是长生不死的问题,而是一个风骨境界的问题。成仙也好,成佛也好,也需一种献身精神,抛弃俗累尘念,一心向道,数十年如一日,到那时才可以言神仙之有无。这样看来,人生似乎是一个大“赌注”,人拿着只有一次的生命去“赌”做不知有、无的神仙,是不是真值得? 这又是一个需要先行解决的重要的价值观问题。
儒家的一贯观点是,神仙有无不可知,也无须知。但人要真正懂得人生之道,懂得了人生之道,就不必去做神仙。因而孔子“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话有着永恒的魅力,隽永深长,耐人寻味。
上一篇:近代儒学·旧邦维新—康、梁的意义·从岭南布衣到文化巨匠
下一篇:宋明理学·鬼神新解·以“气灵论”解释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