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扬东播西·儒学对俄国的影响·俄国汉学家对儒学的研究
尽管十月革命前俄国对中国儒学的研究因政治原因存在着离开史实、任意曲解的现象,但研究的面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等广泛领域,不少译著也有一定的价值,使儒学在俄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俄国学者对孔子及其儒学评价很高。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在《中国的生活原则》一书中说:“孔子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具有为博得周围人的完全尊敬所必须的一切品质”;“孔子当官具有做官人所必备的一切优秀品质:通情达理、心地善良、积极不倦、待民宽厚以及刚毅果断的精神。”(第287页)克雷姆期基在《孔子学说实质概述》一书中也说到:“孔子把知识和美德结合起来。他温和、宽宏大度、克己、忍耐,他谦恭贤明,大公无私,蔑视财富,对人殷勤尊敬,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待人亲切,他庄重而毫不阴沉忧郁或盛气凌人,他对人体贴入微而有礼貌,所有这些,都是他不可改变的品质。”(第2—6页)库罗斯托维支在《中国人及其文明》一书中高度称赞孔子“恭谨、严肃,而且非常沉着,即使处在生命危急时刻也都镇静自如”,“不大贪求世上富贵,而且安于贫困”(第469—474页)的性格特点。
俄国学者对孔子儒学中的伦理道德的研究颇有见地。他们首先看到了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和对道德社会作用的强调。正如格奥尔吉耶夫斯基所说的:“孔子十分清楚地懂得使他的祖国濒于危亡的根本原因,重要的不在于民贫和士大夫对于荒芜土地的争夺,重要的是全国人都失去了生活原则,废弃了旧的,但为以后生存所完全需要的新的原则没有建立。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在道德上感到空虚和幻灭,因此,家庭败坏,社会瓦解,国家危亡。孔子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阐明和确定人的道德基础。”(《中国的生活原则》,第287页)1905年圣彼得堡出版的俄国《大百科全书》第11卷也指出:“如果每一个人或甚至只是现世的一些大人物都能履行道德所要求的规范,那么人类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并可臻于至善之境。”(第667页)
其次,他们研究了孔子所提倡的一系列道德规范,认为“忠”、“孝”和“中庸”三个德目是最重要的。例如库罗斯托维支在他著的《中国人及其文明》一书中说:孔子的一大功绩“就在于他阐明了普遍道德的理论,而这无疑有助于中国社会上健康的道德原则的产生和确立”(第491页)。克雷姆斯基认为孔子特强调忠、孝和中庸。他在《孔子学说实质概述》中说:“孔子要求在下位者都要像儿子般的服从君主,对国君要忠、要爱,要敬,要绝对服从,……甘心为国君牺牲一切,遇必要时甚至牺牲生命。”又说:“孔子认为父母的权力是最高权力的支柱。”“凡能听从父母之言并要求子女也这样做的人,决不会犯上。凡自幼就受礼和义的熏陶,懂得孝敬父母和尊重长上的人,决不会作乱。”还说:“最可靠的幸福存在于中庸之中,因此必须热爱中庸。”(第13页)这些见解,颇有精到之处。
再次,他们研究了孔子的经济思想,认为孔子重农、重经思想与政治伦理是相结合的。例如,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在《研究中国的重要性》中指出,孔子主张“开发国家自然财富,不应用剥削别人的方法,而要靠自己的劳动,并且在需要的地方,还要用合作的方法”,“采取联合的活动”(第178页)。这种靠劳动与合作的正当手段使社会财富增值的义利结合的思想,是积极进取的思想,是“向往文明的精神生活”(同上书176页),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可贵思想。他还说:“人民只是在有了充分的物质财富以后,才懂得仁爱和团结,并完全具有人道的精神。”又说:“孔学在引导中国人向着道德进步和政治进步的道路前进时,也引导他们向着达到我们以上所说的那种理想的经济进步道路前进。”(同上书,第179页)
俄国学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更为重视。他们称孔子为“人所共知的全民教育家”、“使教育成为人民财富的第一人”。他们对孔子儒学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等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丰富和价值。例如,克雷姆斯基在《孔子学说实质概述》中对“学生应服从、勤学、深思和聆听教师的教导;要学而时习之,特别是在思辨时的要去实践,在实践时也要去思辨;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方便场合进行学习;要敢于提出怀疑,能温故而知新;要学习一切,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要是不懂就说不懂;要能接受甚至是极严厉的训诫,乐意听取别人的建议;学到的一切要实际应用;要相信老师所教的道理是高深的;在修养德行方面不要落后于老师,也不要认为自己比老师什么都强;要牢记教育的指教;要了解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他对自己不满就应当进行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遭遇不幸,就应表示同情,如同是自己的不幸一样;要勇于改过;要根据自己的财力宴请老师;要薄责于人;对听到的东西,先要亲身实践,然后再教给别人;要彬彬有礼;要做一个真正有学识和有美德的人,而不要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要了解自己的成就而不自夸;在不能完成任务时,要反求诸己;要向优秀的最有经验的人请教,并向他们学习;也要劝同学这样学习;要了解同学们的品格,以便知道可同谁去完成一件积德的事,同谁能继续在道德上互相砥砺,又同谁能贯彻始终,共臻于至善”(第40—41页)等方面都作了仔细的归纳和概括。
上一篇:宋明理学·鬼神新解·以“气灵论”解释祭祀活动
下一篇:明清之际的儒学·王夫之·保留理学一些基本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