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摄中变化日新·多元发生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由五十多个民族组合而成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一条混血的“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融汇了国内诸多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统一体,是百川汇流、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一种文化覆盖的地域越广,内涵越丰富,它的源头也就可能越多。与古埃及文化、爱琴文化、古希腊文化等不同,中华文化不是建立在比较单一的水系或平原上,而是一个地域广大,水系众多而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的产物。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化的发生是多源头、多方位、多根系的。
早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元谋人(约170万年前)、蓝田人(约65—80万年前)、北京人(69万年前)、丁村人(10多万年前)、河套人(5—3.5万年前)、山顶洞人(1.8万年前)、资阳人就在云南、陕西、北京、山西、内蒙古、河南、广东等地研磨石器,钻木取火,演出了中华文化史诗的前奏。
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马家浜文化(前4750—前3700)、大汶口文化(前4500—前2500)、良渚文化(前3300年—前2250)、马家窖文化(前3000—前2000)、龙山文化(前2800—前2300 )、屈家岭文化(前2750—前2650)、半山-马厂文化(前2500—前2000)的先民已经广泛地生活于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黑龙江流域等各省区的广大土地上,种植稻、粟、五谷、瓜果、蔬菜,畜养猪、牛、狗、羊、鸡、象,烧制陶器,绘画图案、纺织粗布,磨琢玉器,创造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个多元组合的大家庭。从黑龙江流域到珠江流域,从青海高原到东海之滨,星罗棋布地分散着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丰富文化遗存。以炎帝为领袖的古羌人居住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帝为始祖的戎人和狄人生活在北方,以太皞、少皞为祖先的古夷人活动于黄河下游及江淮流域,“三首”、“南蛮”人公元前生息于江汉之间和五岭山脉。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财富积累的增加,氏族联盟的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西北的炎黄集团(华夏集团)、东方的风偃集团(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等三大集团。通过长期战争的兼并、接触,华夏族与周边的三苗、九黎、鬼方、昆吾、蜀、羌、吴越等族的融合不断加深,至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以汉民族为主的强大而统一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华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奉龙,以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把龙看作力量、权威、吉祥的象征。龙的形象的形成,也是众多民族图腾形象交融汇合的结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众多文化遗址,有许多龙形的纹饰、图案,它们明显地带有龟、鱼、鹿、猪……的浓重痕迹,显然是从原有的氏族图腾演变而来的。后来,“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龙,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各族人民共同尊奉的至上神。这从民俗学的角度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所走过的众流归一的道路。
上一篇:儒学与中国艺术·儒学与中国建筑·均衡平稳
下一篇:儒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宋明儒学的政治思想方向·天下为公非一姓之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