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
目录学是书目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书目工作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书目工作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我国国家标准《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GB4894—85)中称其为“研究文献目录工作规律及考据的学科”。可见书目工作与目录学二者间的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中国目录学源远流长,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出现的一些书目巨著,不仅丰富了目录学理论,而且起到了保存和发展古代文化史和学术史的作用。从宋代开始出现的目录学理论著作,使目录学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又大大推进了后世的书目编撰工作。
目录学起源于《诗经》、《书经》的大、小序。大序介绍一类一组文献的宗旨,似总论;小序介绍一篇文献的作者及其作意,为专述。如《魏风·伐檀》小序:“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士尔。”又如《书经·盘庚》的序文:“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诗经》、《书经》中的序,含有揭示文献指导初学者理解原文的作用,类似后世书目中的序文、提要。
受其影响,战国以后的诸子著书立说,往往写自序一篇,置于全书之后,用以说明著书的目的、全书的纲要等,以引导读者阅读文献。如《吕氏春秋》中的“序意”,《淮南子》中的“要略”等。汉代司马迁写《史记》,特撰写《太史公自序》一篇,除说明家世、仕历、学术观点、编纂旨趣外,还逐一说明每一篇的篇目和要旨,是读《史记》的一把钥匙。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淮南子·要略》以及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讨论了学术分类问题,又为后世书目中的图书分类奠定了实践的和理论的基础。
中国最早的一部专科书目,是西汉武帝时杨仆编的 《兵录》。
上一篇:申韩学
下一篇:三礼学·清代的《三礼》学·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