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本草纲目》之前的中药学·《本草经集注》——《本草经》 的补充和发展
在《本草经》之后,经过东汉直至南北朝,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新的药物逐渐增多,对原有的某些药物的性质、功效也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历次传抄中的错误,使得《本草经》有进一步整理修改的必要。虽然汉末之后出现的《名医别录》业已对《本草经》进行了药物及药性的补充,但远不能符合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一部新的本草著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南北朝时代的陶弘景 (452—536) 从《名医别录》中选出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与《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合在一起,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为了使两书的内容不致混淆,陶氏将《本草经》的内容用朱笔书写,《名医别录》的内容用墨笔书写。这是在《本草经》之后的又一次对中药进行系统的整理及提高。陶氏在书中自序中说:“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并注名时用土地所出。”可见他在工作中的认真态度。此书共七卷,载药七百三十种。陶氏的贡献除了对《本草经》收载的药物进行整理和纠正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药物的分类加以改进。
《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这种分类比较原始。陶氏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采用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个分类,这是药物分类的进步。此外,他对药物性味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深化,提出“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特别重视药性的寒热,并将药性分为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等八种。陶氏还创造了“诸病通用药”的供临床使用的药物分类法,列出八十多种疾病的通用药物,如治风时可用防风、防己、独活、秦艽等。
《本草经集注》不仅继承了前代医家在药物学上的成就,而且总结了当时的药物知识及用药经验,对中药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陶氏生活于南方,所以在书中的七百三十味药物中,北方的药物较少,且有不少错误。因此,此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
上一篇:中药学·《本草纲目》之前的中药学·《新修本草》——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
下一篇:春秋学·《春秋》和“三传”·《榖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