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易说述略·以 “理” 讲 《易》
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的《伊川易传》构成理学的完整体系。他们都主义理,但有不同。程颐偏重取义,张载则偏重取象。形成气学派。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易学方面他对象数派和义理派都有舍有取。他对筮法的解说,即吸收了河洛图式和邵雍的先天易学。他的体用一元说吸收了图书学中的五行说和朱震的大衍之数说。他还吸收了气学派的阴阳二气说,以二气的变化法则来解释世界变化的规律。但根本上他是以程颐的易学为基础,兼取各家之长,形成一个完整的易学体系。
朱熹以程颐《伊川易传》为基础,但和《伊川易传》又有不同。宋人《困学纪闻卷一易类》说:朱熹在注《易》中虽也谈“理”和“气”,但“程子言易,谓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朱子以为先见象数,方得说理,事无实证,则虚理易差”。因此,他在注易时多持实事求是态度。如古时一字多义,朱熹在训释经文时不拘泥一解。不强求一解。对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不明白的就说不明白,有疑问的提出自己的疑问。持“多闻阙疑,慎言其馀”的态度,还是可贵的。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改造和发展了孟子的思想,以孟子关于“心”的言论作依据,在思想方法上又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提出“心即理”这一哲学基础,创造宋明理学心学一派。所谓“心”,指人的精神和道德意识,认为心是宇宙的根本。陆九渊之后,他的学生杨简、袁燮、舒璘、沈涣等大力阐扬心学,特别是扬简继承并发挥了程颢特别是陆九渊天人一体的思想,认为易之理亦即人之心,用这种观点全面解释了六十四卦的卦爻象和卦爻辞以及《彖传》、《象传》、《文言》等,建立了心学一派的易学体系。把陆九渊的易学观点发展成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本体论。扬简在南宋作到宝谟阁学士,人称慈湖先生。他的易学对后来产生较大影响。
两宋易学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象数和义理两派互相吸收。北宋时,周敦颐和邵雍开始把象数和理联系起来。南宋的朱熹兼收象数派的观点,朱震则兼收义理派易学的观点,构成宋代易学的特点,并代替了旧的玄学易学。
上一篇:先秦儒学(孔孟荀)·孔子的生平和学说·仁与礼的学说
下一篇:三礼学·宋明的《三礼》学·以追求经义微旨为特色的《周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