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中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已知的考古资料,我国农业可追溯到距今八九千年以前。它不是从单一中心起源向周围辐射的,而是在广阔地域内的若干地区(如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在其发展中,基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差异,经过分化和重组,逐渐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如长城以北的游牧文化,长城以南的农耕文化;在农耕文化内,淮河秦岭以北的旱作农业,淮河秦岭以南的水田农业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往往是不同民族集团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农业是由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类型农业融汇而成,并在它们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碰撞中向前发展。这种现象,即所谓“多元交汇”。在博大恢宏的多元交汇农业体系中,中国古代人民的农业实践,无论广度和深度,在古代世界都是无以伦比的。正是在这样丰富的实践基础上,我国古代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天人相参的科学技术体系。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只有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的农业技术,无所谓农学;又有人把中国古代农学等同于农业技术,这都是不正确的。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确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但它没有停止在具体的操作上,而是概括出一些原理、原则,作为具体技术的统率;它也没有局限于直观经验,而是以某种富于哲理性的理论贯彻于其中,作为整个技术的指导思想,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理论、原理、原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过程的农业之本质,其正确性被几千年来的农业实践所反复证明。因此,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近代形态的农业科学,但已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传统农业科学。传统的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是紧密相连的,但两者毕竟不能划等号。技术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技能,科学则是指导这种操作的原理和知识体系。有农业就有相应的农业技术,它已经有了近万年的历史,而农业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距今还不到三千年。中国传统农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中的原理、原则;(2)作为农业科学基础学科 (如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物学等)的理论和知识;三、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思想(或称农学理论)。这三个方面有时又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传统农学的主要载体是农书。我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有“农家”,历代正史的《艺文志》、《经籍志》中亦有“农家”类,著录了历代有关农学的著作。不过,唐宋时往往把与农业无关的蟹谱、石谱、香谱以至古钱谱等掺进农家类书目中,使之驳杂不纯。近人予以清理,把古农书界定为“讲述(广义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与农业生产直接有关的知识的著作”。以此为标准,据1964年出版的王毓瑚著《中国农学书录》的统计,从战国到二十世纪初,我国现存的和已佚的农书共有五百四十一种。近年来又发现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农书,农书的总数估计突破一千种。这些农书可区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综合性农书包括按生产项目或生产程序编排的知识大全类,按生产季节编排的农家月令类,以及兼有两者特点的通书类农书。其中有全国性的大型农书。也有地方性的小型农书。专业性农书则包括了大田作物、园艺、竹木、茶、畜牧兽医、蚕桑、渔业和气象、占候、农田水利、防治虫害、救荒等方面的专著。我国古代农书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流传广远,在古代世界是罕有其匹的。这些农书包含了丰富的农学理论和知识,其中有些水平相当高,成为一个时代农学发展的标帜。古代农书是我们发掘和研究传统农学的主要依据。
上一篇:内丹学
下一篇:农学·先秦时代的农学·农学文献与农家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