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学·《通鉴》版本问题
《通鉴》受到世人注重,历朝历代不断翻刻印制,于是就出现了版本问题。《资治通鉴》的版本,简约而论,大致上可分为两类,即有注本与无注本。宋朝本一般无注,元以后则多加注解。据近人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云,《通鉴》始刻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这是《通鉴》最早的版本。此外还有监本和成都费氏进修堂本。近年有人撰文认为北宋时期只有元祐年间在杭州开雕的杭本即所谓监本,而费本是否为北宋本则存有疑问(高振铎:《〈资治通鉴〉刊刻出版考》,载《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南宋时刻本渐多,有监本、绍兴余姚官刻本、吕大著点校增节备注本、景祐本、光宗以前刻本、光宗朝刊本、入注附音本、宁宗朝刻本、南宋前期建本、大字建本、鄂州鹄山书院刊本等等,这些版本大都残损,遗传至今者,多则一二百卷,少则几卷。今存最早的足本是余姚官刻本,成书于绍兴三年(1133),包括《目录》和《考异》,距今已860余年。
元代刻本,今存有增修陆状元集百家注资治通鉴详节本、增节入注附音本、通鉴音注本、福州刻本等等。明本有弘治嘉靖刊本、开州吉澄刻本、正德司礼监本、万历刻本、天启刻本、汲古阁刻本、元刻明修补本等。清朝则有乾隆二十六年飞雪堂刻本、嘉庆二十一年鄱阳胡刻本、同治十年湖北崇文局本、道光年间湖南翻胡本、成都存古书局本、番禺任氏刻本、长沙胡元常刻本、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等等。民国以来主要版本有涵芬楼铅印本、商务印书馆本、《四部丛刊》本、上海国学整理社影印本、《四部备要》本等。
解放以后,《资治通鉴》的整理备受重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成立“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组织十几位历史学家进行标点校勘,这次整理排印主要依据的是清人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这个本子有胡三省注文,它将《通鉴考异》散排于相关正文之下,阅读极为便利。而且近人章钰根据胡刻本校过宋明等朝各种版本,也参考了前人所校宋、元、明诸本记录,写成《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这样,历朝诸本的长处便得以集中一起了。此书于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印发精装本,同年中华书局也出版了平装本,成为目前最好的版本。然而该本未收录《通鉴目录》,今本正文前所列目录系整理者所加,只记卷、纪、年代,比较原存《目录》,似有缺憾之嫌。此外,1957年还出版了一套4册精装的《资治通鉴》,瞿蜕园、王仲荦等人亦分别选注辑成《通鉴选》、《资治通鉴选》,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出版。据初步统计,《通鉴》成书900年来共刊印76次,包括全书或部分卷帙,平均每13年刊刻一次(参见高振铎上引文《〈资治通鉴〉刊刻出版考》),这在中国史籍刊印出版史中属于罕见的频繁次数,反映出历代对此书的重视程度。
上一篇:音乐学·清代的音乐学术活动·器乐谱集的整理
下一篇:诗文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