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关于徐霞客的研究·精神风貌研究
徐霞客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在明后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状况息息相关。早在四十年代初,竺可桢就撰写《徐霞客之时代》(载《地理学家徐霞客》)一文,提出“霞客生当明之季世,何以能独具中西文化之所长,欲探求其理,则不得不审察霞客之时代”。他认为,徐霞客深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在朝在野均能守正不阿的东林党人对他的熏陶,二是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带入的西洋科学对他的浸染。1949年后,时代背景问题更受重视。任美锷率先提出,徐霞客开辟了有系统的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与他所处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精神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徐霞客游记〉选释》,载《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秦子卿认为,徐霞客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封建社会渐趋没落,朝政腐败,人心思变,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因素萌芽,社会内部结构产生新的矛盾,市民阶层扩大,科学技术发展,新的生产力强烈要求突破旧的桎梏,时代的要求启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除旧创新,经世致用,在正直有为之士中蔚成风气,徐霞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简论徐霞客及其游记》)。徐兆奎指出,徐霞客的家乡南直隶江阴县是属于“东南财赋地”的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必须深化和广化,先进的人们提出了务实学、求真知与经世致用等主张,《徐霞客游记》应该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和实践的产物(《地理学家徐霞客与其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2卷4期,1983年)。王维屏认为,徐霞客的思想渊源有三,一是家庭教育,二是东林党人的支持,三是西洋文化的影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思想渊源及其精神的现实意义》,载《徐霞客研究文集》)。唐锡仁等认为,徐霞客从事地理考察的背景,一是徐霞客对腐败政治怀有不满,因而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不应科举,不入仕途,走上地理考察之路,二是明中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徐霞客不自觉地适应了时代要求,并作出卓越贡献,二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下,学术思想渐趋解放,出现了实学思潮,徐霞客在地理学领域适应这一思潮,开创了新学风(《徐霞客从事地理考察的时代背景》,载《徐霞客研究文集》;《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第一章)。
关于徐霞客的精神风貌,也颇引人注目。周宁霞高度赞扬了徐霞客的爱国主义精神(《以身许之山水——徐霞客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文汇报》 1982年8月16日)。龙震球认为,他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献身于旅游事业的信念和决心,二是有奇必览、遇险必探的进取精神,三是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四是热爱名胜古迹,关心民生疾苦(《徐霞客〈楚游日记〉纵横谈》,《零陵师专学报》1985年2期)。陈桥驿提出,徐霞客的精神首先是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是他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论“徐学”研究及其发展》)。江牧岳号召,一是要学习徐霞客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二是要学习徐霞客求真、求实、求严的科学精神,三是要学习徐霞客热爱祖国河山的爱国主义精神(《纪念徐霞客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杭州大学学报》1992年2期)。
蒋明宏等人对徐霞客的思想根源和精神风貌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认为徐霞客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不拘格式、务实求真的思想突破,对世儒泥经典、务八股经学投以鄙夷,二是“人与梅花一样清”的道德追求,蔑视社会勾心斗角之风、追名逐利之习,三是忧国忧民、济世建勋的政治理想。徐霞客的思想也有个发展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少年 (19岁以前) 阶段,虽对舆地奇书有浓厚兴趣,但在奇书与经书、兴趣与科举等矛盾中,其思想中的务实求真、清高脱俗层次尚未取得支配地位,只是到了应试不得志,父亲病故,才有了一个转折; 二是壮年(49岁以前) 阶段,虽弃科名而慕山水,但其思想矛盾还处在厌弃尘俗、访游名山的水平,直到母亲去世,社会危机加剧,43岁又结识黄道周,才发生重大突破,确立了献身地理考察之志;三是暮年(49岁以后)阶段,此时思想最成熟,务实求真、忧国忧民、清风高节皆集中表现出来,而其思想矛盾也深刻化、悲壮化了(《略论徐霞客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徐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蒋明宏还对徐霞客与陶渊明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有不同特点,在形式上一是开放的,一是封闭的,在精神上一是豪壮的,一是伤感的,在实践上一是孤独的,一是合流的,在个人与社会、功利与道德、济世与避世之间,陶渊明采取牺牲一端而用“天命”相弥补的办法,徐霞客则走了一条折衷的道路,更富有积极性和进取性(《徐霞客与陶渊明处世方式之比较》,《社会科学》1990年8期)。
上一篇:方志学·方志整理学——旧方志的整理和利用·旧方志的资料汇编工作
下一篇:方志学·方志学专题研究综述·有关方志学基本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