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学·最早在先秦时的《尚书》·《尚书》在先秦时的流传情况
既然“君举必书”,则夏、商、周三个王朝一千几百年中他们君主们的举动是很多很多的,被史臣“书”下来的也应该很多,汉代纬书说传至春秋时还有三千几百篇,被孔子删去几千篇,只留一百篇。这是妄说,但说原来书有几千篇是合情理的,但孔子删书则不是事实,因为他慨叹文献不足,传到他那个时候很难找到书篇,他尽量搜集,也不过几十篇,作为儒家经典传至汉代。同时期的墨子也努力搜集书篇,似比儒家搜集得还要多一点,但墨家的《书》篇课本没有传下来,所完整传下的只一篇《甘誓》,其余大都是《墨子》书中零散引用的一些文句。我曾综核先秦文献二十种引用《书》篇情况,得到关于《尚书》在先秦时流传情况的一些认识,现举要如下:
①先秦文献中引《书》达三百三十多次,所出篇名达五十多,其中传至汉代者二十六篇(内有十五篇在汉伏生今文中),不见于汉代者三十二篇,余则以其它称法(如“书曰”“某书曰”“先王之教”或“某人曰”等)称引者百数千次(其中自有不知篇名之篇,也有在今所知篇名中者)。篇名传至汉代见于“《书序》百篇”中而不为先秦称引者六十余篇。另有传至汉代《逸周书》数十篇中可靠为西周者约七篇,七篇外尚有二十余篇为春秋战国时加工撰成而不见先秦称引。
②秦博士伏生从秦带至汉代的今文二十八篇,在先秦被称引次数最多,可知这是当时广泛传习之本。而且他在秦时掌握的《书》篇显然主要就是这二十几篇,成了当时共习之本,所以引用也就集中在二十几篇上。
③此今文二十八篇中,《康诰》被称引次数最多,达30余次,其次《太誓》20余次,《洪范》19次,《吕刑》16次,《尧典》14次,其余皆十次以下,少至一、二次。《康诰》、《洪范》、《吕刑》都是刑政法制专篇,统治之术所在,《太誓》是武王伐纣开国宝典,《尧典》为儒家专门编造以倡“二帝”圣道王功,自然都予重视而乐于称引。
④凡所称引,大都选用一些平易好懂的句子,如《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太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洪范》“三人占,从二人”,和后代文句差不了多少,而《尚书》中大量典型的“佶屈聱牙”的句子,他们都避不引用。其实重要篇章在周初诸诰,由于它们用周初岐周方言,至春秋战国时已经不通用,已无法在一般宣传论辩中引用了。
⑤先秦诸子引用《书》篇,彼此纷歧也很大。例如儒家墨家都有《甘誓》,二者中心内容核心文句都相同,但全文文句有很大不同。即使墨子一家引用同一篇书,文句也有差异,如《非命上、中、下》三篇都引《太誓》,文句各有差异。与儒家《孟子》、《左传》所引《太誓》差别更大。这是彼此据竹简传抄以及传习中的变异造成的。
⑥当时引《书》,以《左传》次数最多,达80余次,引篇名共达十三篇。其次《墨子》达47次,二十二篇。其余以次递降。《左传》记政治人物言行,引《书》 自然最多,而诸子中独墨家与儒家竞相称引《书》篇 (儒书《礼记》引43次,《孟子》引38次,《荀子》《国语》各20余次,《论语》8次)。此外法家 《管子》6次,《韩非子》7次,道家只《庄子》2次。就看出当时的显学儒墨两家的重视《书》篇,儒家且与《诗》成为本学派两种主要课本,终于引起了法家的焚禁。
⑦各家引用书篇都为自己的学说服务,作为自己学说古已有之的凭据,如果文献不和自己学说一致或没有可利用文献时,就干脆自己编造古文献。当时儒墨两家就干得最出色,纷纷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先王尧、舜、禹等,故《韩非子·显学篇》揭露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儒家所塑造的尧、舜、禹,在他们所编造的 《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中,以及《论语》、《孟子》中来称誉。他们尽量运用了古史遗存,凡远古各种神话和传说资料,远古天文历象资料,社会部落联盟活动中的遗迹资料等等,借了尧、舜、禹、稷、契、皋陶、伯夷等许多古代不同时期和不同氏族传说中的祖先或神话人物,集中安排到一个朝廷里,成为同时存在的君臣和兄弟,又都是理想的圣人,做出很多美政,使人感到美好的黄金时代尧舜盛世早已存在于远古,大家一心向往就行。《禹贡》则是当时地学家的一篇名作,儒家把它加了头尾,作为大禹治水分州的作品,配合《皋陶谟》,遂成继尧舜后的一个圣王。我国上古史体系就由这几篇经典的威力确定下来。司马迁撰 《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就全抄《尧典》加上战国末编造的 《帝系姓》、《五帝德》二文构成; 第二篇《夏本纪》,则全抄《禹贡》《皋陶谟》两篇再加上《甘誓》及《世本》中的世系构成。儒家这三篇创作就构成为我国最早的古代史了。这几篇近于纪事体,与《尚书》全书之“记言”体裁不一致,到宋时已有人据此怀疑其真实性,递经明清及近人疑辨,最后由顾颉刚先生考定大都成于战国之世。按,最早也不过春秋之世据一些旧史料撰成,然后知此古史体系是儒家运用此三篇建立的。
在秦王朝“焚书坑儒”政策下,《书》与《诗》被作为主要焚禁的两部书被禁毁,不得流传,唯博士官所掌者获保存。
上一篇:孙子兵学·孙子兵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
下一篇:易学·易说述略·《易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