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音乐文化·相和歌
在“国风”和“楚声”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宋书·乐志》:“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唱者自击节鼓,与其他伴奏的管弦乐器相互应和,故由此得名。
相和歌最初是“街陌谣讴”,流行于民间。后传入宫廷,用于宴饮,典礼和各种娱乐场合。相和歌的歌词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中,如《饮马长城窟行》、《陌上桑》等,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曲,相和大曲等形式。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戏剧文化·盔帽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文化·石氏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