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戏剧文化·清代五大声腔
概指清代出现的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柳子腔。昆山腔在清初出现过繁荣景象,清中叶开始衰落。弋阳腔又称高腔,影响极大,遍行全国。梆子腔最早源于明代陕西甘肃一带高亢激越的民歌,先有秦腔,后向东发展,同各地语言、民间曲调结合,形成了各路梆子,特点为用硬木梆子打拍子来掌握节奏,音调粗犷激昂。皮黄腔合西皮、二黄两种戏曲腔调为一体,西皮源于秦腔,二黄源于徽剧。西皮包括导板、慢板、原板、垛板、散板等曲调,宜于表现凄凉沉郁的情绪;二黄包括导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等曲调,宜于表现欢快激昂情绪。柳子腔采用民歌小曲作为曲调体系,一般用于小型剧种。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海岱文化区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医药文化·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