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铜鼓
我国南方古代的壮、瑶、苗、仡佬、布依、侗、水等民族在节日和宗教活动中使用的重要乐器。相传由作炊具的铜釜演变而来,流行于现今的广西、云南、贵州、广东、湖南、四川等省区。铜鼓形似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全部用铜铸造,厚薄均匀。鼓面中心一段刻有太阳光纹的浮雕,鼓身遍布花鸟虫鱼等花纹图案。原是统治权利的象征,并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器具,现已成为一般的娱乐乐器和祭祀用品。现在我国已发现1400多面,以广西最多,最早的是春秋时期所铸,出土于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最晚的铸于清末。最大的是广西北流县出土的云雷纹铜鼓,直径165厘米,高70厘米,重300公斤,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数十斤。铜鼓铸造技术十分精巧,显示了古代各族人民高超的冶炼技术和艺术才华。水族、瑶族至今仍在使用铜鼓,现是乐器又是神器和财富,一般分雌雄两类,雌鼓制作较早,声音较大,雄鼓制作较晚,声音较小。每当庆丰收、迎佳节或祭祀活动时都要敲响铜鼓,唱歌跳舞。瑶族的铜鼓舞就是以铜鼓作为伴奏乐器的。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总论·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学·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