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井田思想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田制思想。井田的具体图案首见于《孟子·滕公篇》:“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轲认为,井田这种平均分配的小土地制,能使农民长期固定在土地上,“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亲睦”(同上),是最理想的土地制度。与孟轲的井田思想相近的是《周礼》中所述的田制,它是以一夫百亩为基础,每井土地的四周都有沟洫和涂径,再大乃至千夫万夫的地区四周也各有浍川和道路围绕,形成大小见方的图景。所不同的只是《周礼》田制中没有公田,也没有公田上的劳役地租。此后,井田思想一直都是历代封建地主经济下许多思想家寻求解决土地问题方案而经济援引的田制思想。然而也有一些思想家,如宋代的苏洵和叶适,以及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都对井田制公开表示怀疑或公开否定。例如,千百个井的四周都有整齐划一的沟洫涂径,它们如何兴建与维持,就是一个难以具备的条件。但直到清代雍正时期,统治者仍在直隶省(今河北省)固安、新城两县实行井田制,足见井田思想影响之深远。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医药文化·五行学说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法制文化·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