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名实
古代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墨子·经说上》)。“名”就是今人所说的概念,“实”就是概念所称谓的事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急剧变化,“名”与“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名实关系逐渐由社会政治问题发展成认识论问题,成了百家争鸣的重要问题之一。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想用辩证社会等级名分的方法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实际上是要以名正实。老子认为,名称、概念无法把握“道”,只有“无名”,即不用任何名称,才能正确把握“道”。墨子提出“取实予名”,根据事物的客观情况,予以相应的名称。后期墨家进一步提出“以名举实”,认为概念、名称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公孙龙著《名实论》,强调“名”与“实”必须相当:“夫名,实谓也”。荀子总结先秦名实之辩,认为“制名”的目的是“指实”,即“明贵贱”,“辨同异”(《荀子·正名》)。另提出“共名”与“别名”的相对性思想,批判“以实乱名”、“以名乱实”,“以名乱名”等错误。韩非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奸劫弑臣》)。先秦诸子关于名实问题的争论涉及到概念、判断、推理等问题,导致了中国古代“名学”即逻辑学的建立。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古格王国遗址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