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尽地力论
中国古代关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观点和主张,包括增加可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两方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重本论”,“富国论”的提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思想家及统治阶级极为关注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悝提出的“尽地之教”,其核心就是“治田勤谨”。李悝做过一个估算:方百里之地,共有土地900万亩,除山泽城邑住宅占地1/3,还有耕地600万亩,如果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3斗,否则会减产3斗,600万亩共可增或减粮食180万石。因此李悝主张要改进耕种技术,耕地要深,锄地要勤,紧紧掌握农时,挖掘生产潜力,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商鞅也提倡,“废井田、开阡陌”,“垦草”和“治菜”,其目的也在于“尽地力”。中国古代尽地力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地无遗利,即充分利用土地;这是古代开发利用土地的基本指导思想;地力常新,即用地必须养地,保证“熟土壤而肥沃之”;地力人助,指以投入大量劳动为条件开发利用土地,“欲尽地利,至劳也”(《吕氏春秋·求人》)。尽地论的提出,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宋陵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岳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