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无为
道家学说的重要范畴。指对事物、人性、社会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老子指出,作为宇宙实体的“道”是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人也应当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老子的无为思想过于排斥有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主张“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庄子·应帝王》),去名去谋,无事无知,弃绝有为,由全生保身进入物我两忘、超越生死、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汉初“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史记·曹相国世家》)。《淮南子》发展老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要求“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对消极无为的思想有所克服。西晋郭象也认为“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庄子注·在宥》),把无为解释为安分守己,“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庄子注·天道》)。无为包含尊重客观规律等合理因素,但主要宣扬的是一种消极处世哲学。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文化·新星观测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文化·明代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