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圆明园遗址
清代最著名皇家园林遗址。圆明园是与长春园、万春园的总称,通称圆明三园。遗址在北京大学校园正北,清华大学校园西北。三园外围周长约10公里,占地面积5200多亩。明代已形成皇家苑园,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开始扩建,经过五个皇帝,经过150年才建成。园中除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外,还有宏伟的西式建筑“西洋楼”,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结合。园内建有楼台殿阁、亭榭轩馆140余处。在建筑设计上,以传统的神山仙境以及山水画中的深山峡谷和江南风景写生画面,并吸收历代皇家园林建筑的优点构筑而成。挖湖造山,遍植奇花异木,搜罗名贵山石,移山缩地,建成100余景,使园景变幻迷离,宏丽非凡。临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宴会的九洲清宴,祭祀用的安佑宫,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苏州园林的“狮子林”和仿西湖景色的“平湖秋月”等等景观比比皆是。园内建筑陈设豪华,并收集了全国罕见的文物、珍宝和图籍。欧洲的有关文献盛誉它是“万园之园”,“人间天堂”,“一切造园艺术的典型”。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大肆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毁,一代名园在侵略者手中化为废墟,现仅存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石雕残迹。解放后,在遗址上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逐步恢复一些景区,福海整修工程顺利进行,1985年已开始对外开放,接待游人。为了纪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在圆明园“九洲清宴”的遗址上,建有“三·一八烈士墓”,在墓地的60余平方米的圆形石基下,安息着41名中华优秀儿女,供人凭吊。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四行二局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地主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