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天安门
原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在北京市区中心。创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初名承天门,表示皇权承受天命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后始称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金碧辉煌,象征皇帝“九王”之尊,为城门建筑中之等位最高者。城楼以汉白玉须弥座为基,建于10多米高的砖砌城台上,总高达33.7米。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架有五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的相配合,使整个建筑主次分明,气势雄伟。旧时凡皇帝即位登基,册立皇后,都在城楼上颁诏,凡皇帝祭祀天地,迎娶皇后都由此门出入。明、清两代,门前为一封闭型庭院,只有两侧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南面的大明门(清代改大清门)与外界相通。今广场东西两边原为中央六部等政府机构。新中国建立后已改建和扩建为大广场,面积40万平方米,可容50万人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广场之一。广场东、西、南面先后兴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毛主席纪念堂等大型建筑。高大的城楼,宽阔的广场,雄伟的建筑,开阔的长安大街浑为一体,气势磅礴,庄严雄伟。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此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重大事件,都与天安门的名字连在一起。它以卓越的雄姿和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旅游者。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天命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外交文化·天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