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奢俭思想
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日常消费“奢”还是“俭”的理论观点。一般讲,人们通常把高于某一特定标准的消费状况称做“奢”,把低于这一标准的消费状况称做“俭”。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黜奢崇俭是奢俭思想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先秦时期,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把“礼”作为区别奢俭的标准,反对各等级的人有超过礼制标准的消费,超过即被指责为奢,被称为“僭越”、“犯上”的行为,并以此维护消费方面的等级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张黜奢崇俭,但标准不同于儒家。墨家从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利益出发,主张不分等级,以维持生命健康需要为消费标准。道家则把原始时代简陋的生活条件做为理想,把人类物质、文化方面的一切进步都看作是“奢”,是导致人类堕落的坏事。秦汉以后,黜奢崇俭一直是人们对待消费问题的正统教条。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侈靡篇》就宣传过“莫善于侈靡”的观点,认为富有人在消费方面越奢侈,越可以消散其财富,越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门路,还可以活跃商业。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它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明代后期,陆楫继承了这一观点,明确反对禁奢。他认为俭最多只能使一家一户免于贫,而奢则能“均天下而富之”(《蒹葭堂杂著摘抄》);扩大消费是增加贫民生计的重要途径。这种学说反映出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太白楼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好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