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泉州
市名。在福建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北岸,面对台湾海峡,秦时属闽中郡,汉代属闽越国,隋末称闽州,唐代名晋江县,后置泉州,宋沿唐治,元改泉州为泉路,明、清均为泉州府治。南宋和元代时曾是我国最大对外贸易港,有“世界第一商港”之称。五代时沿城四周遍植刺桐树,故有“刺桐城”之称;明代又因城形呈鲤鱼状,又称“鲤城”。也是中世纪的文化古城之一。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时期,泉州便与海外有了往来。《续高僧传》记载,在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和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曾两次到过泉州,并从这里乘船到稜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和优禅尼国(今印度)。唐代以后,尤其是宋、元时期,由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泉州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马可波罗游记》称其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外国商贾纷至沓来,据文献记载,当时侨居泉州的外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数以万计。泉州也是著名的侨乡。遗留有许多古代对外交通史迹和文物。著名的有:建于北宋的清净寺,是伊斯兰教在我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和建于唐代武德年间的伊斯兰教徒三贤、四贤的墓葬,都是我国与阿拉伯人民自古友好往来的见证。始建于唐的开元寺,其中的镇国塔高48米多,是现存石塔中最高的一座。市南的安平桥是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其它名胜古迹有清源山、紫帽山、洛阳桥、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等闻名中外。新中国成立后设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沈阳故宫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