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外交文化·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亚非各国,明代以文莱以西为西洋,故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1371—1435年),云南昆阳人,回族。本姓马,小字三宝,出身贫苦,祖父和父亲曾朝拜过伊斯兰圣地麦加,因此从小知道一些西洋风土人情。明初,郑和入宫当太监,在燕王朱棣处当小侍童。朱棣夺取帝位的“靖难之役”,郑和“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朱棣赐他姓郑,提拔为内宫监太监。由于他才能出众,命他出使西洋。明时农业、手工业发展,造船业发达。1405年7月,郑和首次出洋,率官兵、翻译、采办、水手、工匠、医生等27800人,带大批礼品货物,乘62艘宝船,船长44丈,阔18丈,每船容千人,是当时上最大海船。船队出长江,顺东北信风入南海,“云帆交张,昼夜星驰,涉及狂澜,若履通衢”。首达占城(今越南南部),再至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今马来西亚),西抵古里(印度南部)。1407年夏,船队顺西南信风回国。以后,郑和又于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31—1433年六次奉命远航西洋。他先后七下西洋,访问30余国,最远到至今索马里、肯尼亚的非洲东海岸。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带去丝绸、瓷器,带回象牙、香料,郑和下西洋是古代航海史上的创举,比哥伦布到美洲,伽马到印度洋还早半个多世纪。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邺都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地理文化·郑成功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