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行道
华夏民族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茶也陪伴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茶道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古有“以茶行道,以茶雅志”的说法,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是“茶”与“道”的结合。
现代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认为那是很高深的东西,是不能明明白白拿出来谈的。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练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各行各业都有“道”的存在,因此古人品茶也有茶道。
茶的起源,在我国历来流传着关于神农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每当他在尝草遇毒时,就用茶来解毒。”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由于“茶”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等作用而渐渐被人们所熟知,成为一种日常饮用的养生之妙药。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被排在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后一位,却由于中国人“饭后一碗茶”的习惯由来已久,而客来敬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唐朝有一个叫陆羽的人通过对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撰写了《茶经》一书。此书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最初的茶道。后人称陆羽为“茶圣”。
表面上说,茶道就是由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构成,称作茶道六事。茶道修习就是通过茶道六事来证悟茶道精神。茶道修习的表面是“技”,但他的重点不是“技”,而是“心”。但要修习茶心,又必须从修习茶技开始,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才可以谈茶论道。
茶是苦的,却苦的有味,品茶的人从茶的味道中来品味人生的苦,人生有多少苦呢?佛家认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与道家的返本归真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要看透人生,看破生死,才能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体悟做人的道理,节俭、淡泊、以苦为乐。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皆无不可。在品茗之前,须放下心中的烦恼、躁动,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从而静观、反思人生、陶冶心性,达到心灵的空静,怡然自得,体会虚静之美。
茶道从自然平和中,彻悟世间大道。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人的道德修养就是通过生活中一点一滴地“修和炼”,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悟大道。所以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因为每一善行,都会帮助和影响他人,也会净化和提升自己;当然也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坏事就任意妄为,坏事做多了,必将有害于人,自己的身心也会受到创伤。
“放下”,是人们摆脱精神压力的一种方法。所以,佛家讲“放下”,放下人生的苦恼,放下人生的功名利禄,放下各种各样的私心杂念。于是,看人生才会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才会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暂时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给心灵一个广阔的空间。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心人,笑谈星月大。
修行茶道首先要修心养德,从茶味中品其苦,看透人生,静观其变,心性空灵,在日常平凡中见真性,最后能放得下人生的苦乐,通彻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妙,返本归真。所以,现代社会的每一种行业、每一种文化都能帮助人修心养德,提高生命道德的境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而达到更高更广的境界。
上一篇:舍生取义
下一篇:谦虚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