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仁
1.《论语》关于仁的德治思想
《论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讲政治领导的,也就是所谓的“为政”,其基本观点是“为政以德”,爱民、富民、教民,要使社会安全稳定、进步发展,最基本的是进行道德教化,施行仁政,使人民明礼义、知廉耻,自觉遵守法令,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政治秩序。
为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论语》主张“德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只有将政治统治建立在以仁德为核心的基础上,使民明礼知耻,自觉从善遵法,统治才能巩固。法家则认为,只有用法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畏刑惧法,才能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孔子认为,法制虽然可使百姓不敢干坏事,但缺少仁爱知耻之心,无自觉性,只能“民免而无耻”不能达到“有耻且格”(同上)。二者对后世领导思想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其实德治与法治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在实践中是相辅相成的。德治是目标,是指导思想,而法治是实现德治的方法手段。
仁政德治从指导思想上要从爱民利民出发,要因“民之所利百利之”(《论语·尧曰》),其次是官员们的仁爱品德要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人以时”(《论语·学而》),还要做到使人以度,超过人民民力的政举都要力图避免,在政治上“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最终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同上),使整个社会人人明礼义、知荣辱、勤劳、文明、和谐。
2.“仁”的基本含义
《论语》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在《论语》里有100多处讲到仁,仁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来,仁是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的本源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的出发点,仁是要通过学习、思考、修养、实践才能达到,所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论语》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普遍原则问题。据前人考证,在孔子以前,人和仁的含义尚无区别,孟子说:“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上》)仁的思想是建立于个人如何做人,怎样与人相处,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如何奉献社会。作为人应当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爱亲人,爱他人,爱整个社会,即“泛爱众,而亲仁”。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说:“孔子所说的‘仁’乃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即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作为爱人行仁政的根本条件,修养品行道德要认真严肃,“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爱人、爱民从修己始,修己推人,修己行仁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以今天的话说,就是换位思考,自爱尊人。修养个人品德最根本的是自己学习实践锻炼,也需要朋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仁者爱人”不是不分是非善恶。人不是抽象的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于不仁者,应进行教育警戒,损人而至犯罪者当惩之。要一生以推行仁德为己任,不懈努力,奋斗终生,“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仁的思想,几千年来,哺育了中华民族大公无私,抑制强暴,主持公道正义,反对侵略压迫,为国家为民族的独立富强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无数志士仁人。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千古名言;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为天下人民得解放,敢把牢底来坐穿”的豪言壮语。尽管时代不同,仁的内涵也有某些差别,但都渗透着我们民族伟大的传统精神。
3.仁的总目标和基本途径
仁不仅是人的道德修养准则,也是人们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仁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从”(《论语·雍也》)。使百姓普遍得到利益,使国家安定、稳定、和谐,平等友善地与各国人民交往“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论语》提出仁的目标是富民、教民、寿民,冉有随孔子来到卫国,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不仅要使人民富裕,受到良好的教育,还要使人民健康长寿。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说苑·政理》)
《论语》主张富民,但反对非法违德不义致富。“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树立正确的贫富观,采取科学的贫富调节政策,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正义、和谐、稳定的基本途径。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目标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壮有所用,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这一切都要从提高所有人的素质着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皆以修身为本”,提高人的素质,不只指人民,首先是各级领导者。“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团结内部,联系群众,“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除了政策法制之外,必须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论语》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忠义诚信。仁者必信,“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立身处事,“言必信,行必果”。忠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本。“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上一篇:《尚书》对领导者品德素质要求的论述
下一篇:《贞观政要》的人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