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任能的人才思想
1.领导人才的高素质是国家兴盛、社会进步、人民安危的根本
孔子的人才思想,主要体现在举贤任能方面,他十分强调领导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德与才的关系,更重于德。领导者在道德修养方面,应当是人民楷模。他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才能实现领导目标,德高才能服众,才能树立领导权威,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就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孔子进一步指出,只有“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这点也很重要,只有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才能纯洁干部队伍,端正思想政治路线,树立良好的政治风气,才可使少数不正派的人转变为正派的人。干部人才路线是实现政治路线的组织保证,孔子举例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伊,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总之,政治路线与体制制度、人才干部路线,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廉政、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树立良好政治社会风尚的重要前提。
2.人才蕴藏在民众之中,必须重视从人民群众中选拔人才
孔子认为人才在群众之中,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如丘者也。”(《论语·公冶长》)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并以历史事实证明人才在下层人民群众之中,“舜发于畎亩之中,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渔盐,管夷吾举于士,孙叔傲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每个时代都有大量的人才,但是,要发现识别人才不容易,举才用人就更困难。孔子说“才难”(《论语·泰伯》),孟子也说“为天下得人难”,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滕文公上》)。孔孟都认为选拔优秀人才很不容易,为国家选拔人才是对人民最大的爱,也是对事业对人民最大的忠诚与奉献。因此,诸葛亮说:“忠莫大于进人。”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
由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广泛性、多样性、专业性、综合性与层级性,必须从各领域、各行业、各层次,从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特别是从工、农、知识分子、士兵中选拔人才,传统的领导者推荐,或专靠组织人事部门显得不够了,必须用民主、科学的制度和方法选拔培训使用人才。
3.选拔人才的两种基本方法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了解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论语·为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认识一个人,不是听他说些什么,而是看他做些什么,也不以某人偶尔失言,就否定一个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语·卫灵公》)。马克思也不止一次地说过:对一个人不能根据他对自己的看法去评价他,主要是根据他在实践中做了些什么。看他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现实中要特别善于识破那些夸夸其谈却口是心非的两面派人物。一般说来:“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必有德”(《论语·宪问》)。有言必有信,有信者必有行,总之,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对人的认识,必须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大家都说坏或都说好的人,都必须去实地考察。孟子也说:“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子贡问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似乎已经觉察到,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和政治立场不同,对人的评价也会各异,因此,对一些有争议的人,必须慎重对待。
4.不求备于一人,赦小过,举贤才
在选才用人问题上,人们往往求全责备,要求全才,所谓一叶遮目,不识泰山,只见人之短,不察人之长,缺乏辩证思维。孔子提出:“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对于人之缺点,只要无关大局,只要不是政治原则品德问题,只要此人基本德才具备,就应当“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在用人问题上,要坚持从大局和事业出发,大公无私,“不念旧恶”。孔子在人才问题上是向前看的,重视对年轻人的选拔培养,认为年轻人会胜过前辈。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他认为应当重视对中青年人才的选拔培养,大胆使用,孔子把事业的发展寄托于年轻人是可取的。孔子还指出,古代最高决策层中也有女干部,女性参政,自古有之,女性中也有不少干才。
上一篇:严格法制,善赏善罚
下一篇:人才是治国理政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