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生民,非为君,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民水君舟,载舟覆舟的政治思想
1.天之生民,非为君,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基于儒家的民本思想,荀子明确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大略》,第567页)人民不是专为君主官僚服务的,反之,立君主,设官吏,不是为给他们高官原禄,养尊处优,而是要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民主官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哀公》,第623页),荀子多次指出,君(官)民是舟水关系。官与民,人民是主人,是主体,而官是仆,是服务者,君官必须爱民、利民、富民、教民,如果统治者乱政败德,人民不堪忍受,水必覆舟,荀子提出人民有维护生存、推翻暴君的权利。
荀子主张爱民、富民、教民,他生动地指出:“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舆,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故君人者,欲安,则莫乎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乎隆礼(尊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乎使贤尚能矣。”(《王制》,第143页)荀子认为,人民若是惊骇不安,就要给以安全实惠,勤政爱民,举贤任能,对人民政治上要平和,经济上要宽惠,官吏贤能清廉,则百姓安定、社会稳定,即可载舟,反之则覆舟。
2.上之于下,若保赤子
“上莫不致(努力)爱其下,而制(治理)之以礼。上之于下,若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人之百姓,有不理者(不合理)如豪(毫)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王制》,第227页)荀子强调上级或领导者的示范带头作用,领导是源,群众是流,“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之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矣。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矣。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王制》,第248页)荀子主张,为政要爱民利民,不过,爱民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而使之不致覆舟,但是,其主张爱民利民总是正确的。
荀子指出:“不利(不给利益)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先予利而后取利)。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不利而用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也。”(《富国》,第193页)“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治理)人者,人安之;善显设(安排任用)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使人显要)者,人荣之。四统(要点)者俱,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按等级类别把人组织起来)。”(《君道》,第250页)
荀子认为,为上者要爱护关心下级和人民,要爱人利人,善于领导和治理,将他们组织统帅起来。“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致仕》,第287页),“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致仕》,第286页)。
3.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
荀子十分重视治国的战略方针政策,所谓治国有“道”,道就是总的政治路线、制度、法制等。他说:“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者,何也?曰:善养生人也者,班治(治理)人也者。”(《君道》,第250页)对于人民要使他们生活富裕安定,在此基础上善于引导治理。道就是治国理政的总的指导思想,这是治国的根本问题,所以,荀子说:“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第251页)治理国家要遵理循法。理,就是道理、规律、公理、公平、正义、公正,惟如此,才能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支持拥护。荀子说:“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儒效》,第114页)只有循理遵法,政令才能畅通,如果倒行逆施,虽有严刑峻法,也无济于事。荀子说:“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乱所以自作也。”(《致仕》,第287页)令不行,则政必乱。
治理好国家,首先是路线政策,政治法制;其次是好士任贤,爱民利民。“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强国》,第332页)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使“坚车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议兵》,第312页)
4.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明主好要
主要领导者的职责是知人、识人、用人,而主持具体政务的人主要职责是懂政策、精业务、治理好政事,这种分工基本是正确的。“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大略》,第567页),荀子从这一思想出发,提出“明主好要”的领导方法,认为领导者要抓住主要矛盾。他说:“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而百事荒。君者,论一相(选好丞相),陈一法(制定主要政策法令),明一旨(明确宗旨战略原则),兼复之(统帅一切),兼昭之(照耀统筹一切),以观其盛者也(把握大局,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与成就)。”(《王霸》,第232页)
在领导方法上,荀子还提出要抓重大现实问题,把战略的阶段性任务具体化,从最重要、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抓起。他说:“明主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紧抓大事)。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抓大事),则百事化,夫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极也(最好的治理方针)。”(《王霸》,第232页)
荀子在领导方法方面还反对片面性,“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看到片面性的危害)。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建立衡量是非标准)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秩序)也。”(《解蔽》,第447页)意思是说圣人深知思想方法方面的问题,也看到认识片面性的危害,不能只看到希望的一面,而看不到不利的一面;只看到开始的一面,看不到终结的一面;只看到近的一面,看不到远的一面;只看到广博的一面,看不到浅近的一面;只看到古代的一面,看不到当今现实的一面。把全面情况罗列出来分析综合研究,心中建立一个衡量是非的标准,虽有众多有差异的事物,也不会相互局限而乱其等类。
荀子教导人们,要尽量克服片面性,防止独裁,“彼持国者,不可以独也”(《王霸》,第212页)。荀子还主张要重视历史经验,“观往事,以自诫,治乱是非亦可识”(《成相》,第525页)。荀子坚持以法治国,“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尚贤使能”(《王制》,第151页)。“仁者之用(治)国者,将修志意(修养道德),正身行,伉隆高(崇尚礼义),致忠信,期文理(完善礼义)”(《富国》,第197页)。若能做到这些,就能“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强国》,第329页)。
上一篇:大邦者下流,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下一篇:孔子与《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