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决策的思想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决策思想
以往认为,儒家的人才思想丰富,但决策方面的思想比较贫乏。实际上,我国传统决策思想,有不少是儒家提出来的。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决策对于高层领导尤为重要,决策正确“一言可以兴邦”,决策失误“一言可以丧邦”,似乎过于绝对,但说明领导决策的重要性。“远虑”就是对历史经验、主客观环境各个方案利弊的权衡,评估最后确定的战略决策,尤其是战略决策的长远性、预见性、阶段性客观条件的可变性必须求真务实。
《周易》指出:“君子作事谋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说的是行动之前决策的重要性。关于如何决策,荀子提出:“明主好要。”“主好要则百事祥。”“主好祥则百事荒。”(《荀子·王霸》)高层领导要抓住全局,切忌事必躬亲。面对世变事易,儒家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决策思想,“通则变,使民不倦……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下》)。人类社会就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前进的,“穷则变”,变就会出新的生机,变就是变革、改革。孟子认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孟子·滕文公下》)一治一乱,不是周而复始,而是螺旋式上升前进。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决策思想
做决策要有一定的知识与经验,要及时掌握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孔子提出要“不耻下问”, “每事问”(《论语·八佾》)。在古代如此,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就更是如此。每个人的知识、学问、经验总是有限的,职位高低与决策能力水平并非都是成正比例的。领导者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向专家内行请教,向下级,向群众学习,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不能不懂装懂,装内行。无论何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一切重大决策,都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决策更加科学,更接近于实际,以便更好地实现决策目标。
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防止主观武断的个人决策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这是孔子的弟子赞扬孔子的话,就是不凭空猜想,不作主观武断的决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提出了决策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集体决策的原则。在研究讨论问题时要“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做到“观察的客观性”, “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总和”(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尽可能做到“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决策还要注意全面分析,权衡利弊,要有全局意识,“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荀子·不苟》)。
4.多闻多见,择善而从
在决策之前,要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人们常说见多识广,然而个人精力、时间、学识毕竟有限,不能事事去见去识,对自己不了解或不懂的,则应多闻多见,研究问题要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自己讨厌的人,也应用心客观听取其意见,不能以人废言,吸取其正确的方面。“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只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则四海之内将轻千里来告之以善”(《孟子·告子下》)。
任何决策都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贪图小利,有时为全局或战略利益,必须牺牲局部利益,孔子认为“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上一篇:孔子与《论语》
下一篇:孝是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