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以政,开源节流的经济思想
1.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荀子很重视富国裕民,传承儒家的富民思想,他说:“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无固定用途)而有用。为人,数也(万物为人所用,这是自然的道理)。”(《富国》,第171页)荀子认为,天生万物,足够人们吃穿用,但要人民国家真正富裕起来,还必须抓住农业这个根本,实行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政策,而更重要的是必须采取“裕民以政”的方针。“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肥田以易(易治理),肥田以易则实(物产)百倍,上(国家)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不知节用则民贫。”(《富国》,第174页)
富民要“裕民以政”,要有正确的富民政策,要以科学的政策鼓励发展生产,使人民得实惠,多予少取,尽量避免战争,不与民争利,荀子说:“上好攻取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商贾众,则国贪,无制数度量(无限度开支),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开其源,节其流,而时斟酌焉,潢然(普遍)天下必有其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富国》,第194页)关于富民问题,荀子深刻指出:“自古及今,未有贫其下而上无危者也。”(《哀公》,第627页)“用国者(治理国家),得百姓之力者富”(《王霸》,第234页),富国裕民,必须依靠和发动人民的力量,使人民从发展经济中得到实惠。
2.轻税平征,罕兴力役则国富
国家要实行富民政策,总的说来是要制定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发展经济,节约支出,开源节流,同时要减轻赋税,少征民力,使民安心生产。“等赋(分等级合理征税),政事(处理好政事),财万物(合理使用开发自然资源),所以养万民也。田野十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按等级征税)……通流财物粟米(发展贸易,促进商品流通),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交流)也,四海之内若一家。”(《王制》,第152页)
3.发展经济,保护生态
“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富国》,第198页)“轻田野之税,平关税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富国》,第177页)公平收税,减轻人民负担,使人民生活安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平衡,制止掠夺性开发。荀子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鱼鳖鳅等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食有余也。”(《王制》,第157页)
4.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富民、教民、乐民、寿民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荀子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农时,其所以富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婚丧等六方面的礼仪)、明十教(十疑为七,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方面的教育),所以道(引导)之也。”(《大略》,第559页)民不富,难于治理,民富之后,必须重视教育,提高其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素质。不富裕,无法调养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友谊交往,人际关系就会淡漠;不教育就无法启发人们的理性智慧。所以,一户之家,百亩土地,使其致力生产,不误农时,税收合理,人们就会富裕,同时设立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礼俗、政治文化、修德明礼,社会就会稳定和谐。同时做好社会福利工作,关心老者,收养孤残,“八十岁者,一子不事(不服公役),九十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大略》,第559页)。收养社会上的残疾人,“五疾(聋哑等五种残疾人),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根据能力,给他们事做),官施而衣食之,兼复无遗(不要有遗漏)”(《王制》,第138页)。
上一篇:行“明德”,在修身
下一篇:诚信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