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的由来
三国后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准备从祁山出击,攻打魏国。魏国派大将司马懿进行防御。
司马懿采取了以攻为守的办法,他派部将佯攻祁山,而自己却带着重兵偷袭蜀军屯粮草的上方谷。他想毁了蜀军的粮草,蜀军就会动摇,不战而退。
可是,司马懿算计错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早有安排,结果司马懿的大军在偷袭中遇到埋伏,遭到惨败,人马死伤大半。
司马懿恼怒极了,他总结了教训,决心坚守不出。
诸葛亮乘胜前进,想与魏军大战,可是魏军却不出营迎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就派一些人到魏军阵前挑战,大声地叫骂,并且直接侮辱魏军统帅司马懿,想激怒魏军。
魏军将士愤怒了,纷纷请求出击,但司马懿很冷静,他严令部下,切勿上当,务必坚守不出,以逸待劳。
为了激怒司马懿,诸葛亮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人把妇人用的头巾、发饰等物装在一个大盒中,并写了一封讥讽、侮辱的书信,派人送给司马懿。
送“礼”的人来到了魏军的兵营,将礼盒献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心里很纳闷。
他当众让人打开了礼盒,只见盒中却都是些妇人用的头巾、发饰,再读了来信,心中十分生气。但他转念一想,自己不能中计,于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笑了笑说:“诸葛亮把我看作妇人啊!”他让人收下了礼物,并好好地款待了使者。
司马懿还向使者打听了诸葛亮的情况,当他得知诸葛亮每天吃得不多而事情又很繁杂时,心里很高兴,更坚定了他只守不战的决心。因为他相信,这样操劳,诸葛亮是吃不消的,他的身体不能支撑太久。
后来事实证明司马懿的估计是正确的,没过太久,诸葛亮因操劳过度,死于兵营之中。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军队只好撤退了。
“巾帼”这个词就是在这史实中出现的。“帼”,“巾帼”本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发饰等物,现在往往用来作为妇女的代称。如:巾帼英雄,巾帼建功,巾帼不让须眉等等。
上一篇:“对簿”的出现
下一篇:“恋栈”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