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
一、博览群书 科举入仕
辽道宗清宁五年(1060)的三月的一天,皇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热闹非凡,原来是科举揭榜,本科状元是王鼎。
王鼎字虚中,涿州(今属河北)人。他出身于地主家庭书香门第,自幼嗜好读书,十分聪明机敏。为了专研学问,青少年时代便在太宁山中造室,谢绝宾客,闭门读书。山野自然风光陶冶了清高淡雅的品性。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古籍经典,史称“博通经史”。虽然隐居山中,但他关心国家大政,立志做一番大事业。
当时,在燕、蓟境内(辽宁和河北),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文人,叫马唐俊。他性格豪爽,才华横溢,周围聚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经常宴饮赋文,一起出游,吟诗作画。有一年春天,赶上上巳节,马唐俊等人相聚水滨,畅饮赋诗,巧遇王鼎。马唐俊见他衣着朴实,举止大方高雅,但长相平常,把他安排到下座,出诗对答。王鼎见马唐俊不把他放在眼里,也不在乎,从容提笔,不一会儿功夫,一篇佳作问世。马唐俊边看边暗自叫道: “好! 好! 好!”走到王鼎面前,要结拜为兄弟。
王鼎入仕,恰是道宗统治时期。这个佞佛成性,将辽王朝推向衰亡的皇帝,奢侈好色,又极为残忍。正直的大臣得不到重用,重用的多半是阿谀奉承之徒。王鼎这新科状元,到易州当了个观察判官。易州地方官把他看成眼中钉,总是出难题,不久,被排挤到易州属下的涞水县,当了个县令。他虽然苦闷,但辛勤工作,过了许多年,提升为翰林学士。
二、坎坷人生
辽发展到道宗时期,封建制度尚不健全。王鼎力主继续改革,提出一些意见。有一次,上疏言治世之道,提出10条办法,道宗赞赏。
当时朝中奸党佞臣比比皆是,最有名的便是耶律乙辛。他为了向上爬,害死皇后萧观音,还害死皇太子。王鼎一介书生,对乙辛这帮人看不惯,又得罪不起。他品性鲠直,凡人有过错,必当面批评,也得罪了不少人。
道宗寿隆初年(1095),王鼎任观书殿学士。一天,他在一同僚家中宴饮,喝了个酩酊大醉。他大讲当今皇上昏庸,不重用人才,枉屈了自己的才华。消息很快传到道宗耳朵里,王鼎当啷入狱,杖责之后,黥其面,夺其官,流放到边远的镇州(今河北石家庄附近)。
道宗在寿隆七年(1101)驾崩,延禧继位,是为天祚帝,改元乾统,大赦天下,王鼎却不在赦免之内。镇州守臣向新皇帝上贺表,到处找善写的才子找不到,便想到王鼎。王鼎借此机会赋诗一首,其中有两句: “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天祚帝下诏赦免其罪,官复原职。
据说,王鼎任涞水县令时,有一天中午躺在床上乘凉,本来天气很好,顷刻间暴风骤雨,将他的床徐徐吹离地面几丈高。王鼎面不改色,只觉得枕床一块儿升高。他说道: “我乃品行端正的官员,行得正走得直,从不干邪恶的事,慢慢将我放下来。”不一会儿,床果真回到原地,风也停了。
三、辽代文学家
王鼎自幼酷爱文学创作,收集整理许多诗歌,汇编成《焚椒录》。辽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较少,赖此书保存不少珍贵诗歌。如书中记载契丹女诗人、皇后萧观音的诗作。她姿容俊美,能书善诗,好画,并且擅长音乐,能自作词曲,在她的诗作中可见北方民族的豪爽气概。“清宁二年(1056)八月,上(道宗)猎秋山,后(萧观音)率妃嫔从行在所,至伏虎林命后赋诗,后应声曰: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天干俱破胆,哪教老虎不投降。’”这便是有名的《伏虎林待制》诗。《焚椒录》不仅是珍贵的文学作品,也是史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官复原职没多久,王鼎这位一生刚直不阿的状元官,便辞别人世。
上一篇:王鹗
下一篇:王龙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