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衡
章衡,字子平,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生长在南浦溪上游山区。他自幼刻苦好学,甚为勤奋,历经乡试、会试,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高中状元。此时正值北宋盛世。
一、十年馆阁 方得升职
宋代吸取唐代藩镇权力过大,以至于不听命于中央的教训,在各州、府设通判,即与知州、知府共同治理政务的官职,地位仅次于州、府长官,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章衡高中状元后,按例要先到地方任职,被任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通判。湖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鱼米之乡,十分富庶。任职期间,颇为尽责。
任通判期满后,章衡被调至馆阁集贤院。馆阁管理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又增设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等。工作人员统称馆职,一般从文学之士中考选授职,称为入馆。章衡入馆后,一直勤勤恳恳地做着图书经籍编校工作。宋代,有些人取得状元的功名后,经过15~ 16年即可升为两制。两制,即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的总称。中书为外制,掌管正式诏敕; 翰林为内制,掌管临时的特殊文告。两者都是与闻机要、接近皇帝的重要官职。有些状元任职10年后,甚至官至宰相。章衡在馆阁任职10年之久,依然默默无闻,没得到升迁。
熙宁元年(1068)冬,皇帝圣驾至馆阁,按例迎接圣驾,各官按顺序站列。章衡环顾左右,看到同科中者,甚至以后各科中者尚留在馆阁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不禁叹道: “不久前的冬月在这里接圣驾,记得掌禹锡冻倒在地上,时间真快呀,转眼10年过去啦!”这话传到皇帝耳中,遂任他为盐铁判官,兼修起居注。
二、敢于指摘时弊的好官
章衡担任盐铁判官和修起居注后,发现许多财产空留账面,实际上久已无物,便奏请皇上注销。经他调查,还发现许多问题,便向上疏说: “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的经费十分混乱,开支多少没有计划。遇到需要,就匆忙地从各地百姓那儿收敛钱财。仓卒之间,各地难以及时收集提供。希望皇上敕令三司判官,每年按时制定计划,若要征收赋税时,应先期下达给百姓。这样,对官府和百姓均有好处。”
章衡作为盐铁判官,竟然敢对全国的财政税收等大政方针品头论足,这使得掌管全国钱谷出纳、均衡全国财政收支的最高财政长官——三司使十分不悦,深忌章衡多事,借机把他从中央排挤到地方。于是,章衡先后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县)、颍州(今安徽阜阳)任知州。
重回中央后,章衡任太常寺卿,负责祭祀礼乐及宗庙礼仪等。上任不久,向神宗建议: “从唐朝开元年间编纂《礼书》之后,大凡宗庙礼仪便有所依据。后来,因为‘国恤’一章以预卜凶事为内容删去,现在遇到一些国家大礼时,便因《礼书》残缺不全而没有根据。应编成《厚陵集礼》,就宋英宗陵寝诸项仪礼编纂成集,以传后世,作为依据。”神宗采纳这项建议。
一个时期,章衡曾任郑州(今属河南)知州,将官领牧地4200多顷交由百姓种植。不久,回任太常寺卿,主持审官西院工作。宋代审官院掌管文武官员选授、勋封、考课。至熙宁三年(1071)另置审官西院,以原院为东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院。章衡恪尽职守,严格把关。
后来,章衡在吏部兼流内职。从三国魏开始,官职分为九品,历代相沿不改、唐宋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吏部铨选官员有流内、流外之分。宋时武臣职官,分东、西、横三班。凡做官的人,先为三班供职,后转为三班奉职。当时,常有九品以内官职空缺的时候,吏部正准备铨用人才时,三班院却已经随意使用,并且反过来责备吏部用人不当。于是,三班院与吏部对人才任用之权互有争讼。当朝宰相支持三班院,章衡认为吏部铨选人才之权不可设,便上奏争辩。有人劝章衡,宰相是皇帝宠臣,掌一朝大权,不可与之交恶,但章衡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官司一直打到神宗御前。神宗听完章衡的申诉,命内侍偕他同至中书省面见宰相。宰相见章衡如此大胆,竟敢告御状,十分恼怒。章衡说: “宰相请息怒,我为的是朝廷大法,并非个人恩怨。”然后,以所见所闻,就其利弊一一剖析。宰相三思后说: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三班院错了,由吏部先铨选人才是对的!”从此,人才铨选有了明确规定,章衡的名气大了起来。
宋代在银台门内设置一处掌受天下奏状、案牍的衙门,叫银台司。不久,章衡知通进银台司,主持舍人院。
三、频繁转换的地方官
在中央供职一个时期后,章衡外放知澶州(今河南濮阳),开始了地方官生涯。临行时,循例上朝陛辞。神宗说: “你是仁宗朝状元,朕的宝文阁为收藏御集之处,还从未设过待制,今特授你为宝文阁待制。”章衡深感皇恩,感激拜谢。
澶州当地同许多地区一样,严禁民间贩盐,那些贩盐的人一旦被官府查获,必受重刑。章衡对此持有看法。他认为,食盐是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为了生计,才有人冒死贩盐。硬加禁止,徒增监狱人犯,应允许照过去那样办。章衡的意见难以采纳,也很难推行。
章衡改知成德军(今河北正定)时,因朝中同僚犯案而遭同坐,被免去官职。
元丰八年(1085),神宗驾崩,太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章衡被起用,元祐年间(1086- 1093),加集贤院学士,历知秀州(今浙江嘉兴)、襄州(今湖北襄阳)、河阳(今河南孟县)、曹州(今山东曹县)和苏州(今江苏苏州)。晚年,授待制,仍外放,先后知扬州(今属江苏)、庐州(今安徽合肥)、宣州(今安徽宣城)和颍州(今安徽阜阳)。
章衡历经仁宗、神宗和哲宗三朝,76岁时因病去世。
四、文武兼备的赴辽使臣
辽(契丹)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与北宋政权对峙,不断侵扰中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朝宰相寇准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顽强抵抗,在澶州城下大胜。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议。于是宋辽订立和约,宋输岁币10万两,绢20万匹。这便是著名的“澶渊之盟”,因澶州亦名澶渊郡而得名。此后,宋辽处于和平共处时期。宋朝还在雄州(今河北雄县)等地设“榷场”,与辽进行贸易,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
宋辽两邦之间的使节不断往来。章衡曾被授以赴辽使节,出使辽国,文韬武略令辽人叹服。一次闲暇时,与辽国大臣射箭,章衡箭箭射中靶心。他是状元出身,文武兼备,辽帝尊重他,十分优待。
辽道宗耶律洪基说,辽宋和好多年,两国百姓安居乐业,不愿再发生战事。章衡往返途中,了解辽国的军事布防情况,向神宗上疏说,辽国军备松懈,应趁机收复一些被占领的失地。神宗认为,朝廷通好北虏几十年,不可轻启战事,没有采纳章衡的建议。
五、《编年通载》问世
任馆阁期间,章衡认为,当代百官、士子对中国历朝史实不甚了解,一些史书浅陋不足观,历代帝系亦有纂改。于是,他写成一部编年体史书—— 《编年通载》。
《编年通载》共10卷,上自唐尧,下至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跨3400余年。主要讲世数代易、历统相传、年名国号、灾祥善恶等。凡有关治乱盛衰、兴亡分合等重要史实,则按编年纪录,以甲子纪年冠其首,对旧史讹谬疑误进行辨证。记述简明,便于阅读。
熙宁七年(1074),章衡将《编年通载》呈送神宗皇帝。神宗赞赏,赐三品服,以示嘉许。
《编年通载》曾付梓问世。至今不全,仅见残本。
上一篇:王龙泽
下一篇:章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