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壮
刘子壮,字克猷,号稚川先生。其远祖是临江清江(今属江西)人,后迁黄州府黄冈(今属湖北)。黄冈为黄州府治,位于长江北岸,风光秀丽。他9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也撒手人寰,他和弟弟刘克章随叔叔生活。子壮想念父母,时常落泪。白天做了什么事,晚上定焚香报告父母在天之灵,直到离世,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家门不幸,并没使他消沉,他发愤攻读,立志有所作为。他没钱上学,只得自学,每天跑到离家很远的一座破庙里,闭门读书。直到日落西山,庙里暗了下来,看不清字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开门回家。就这样,他以顽强的毅力通读儒家经典和《史记》、《汉书》等文史名著。学问日进,文章写得极好,诗词、古文方面造诣极深。他虽年少,却以文章著称乡里。
崇祯十二年(1639),32岁的刘子壮参加湖北乡试,考中举人。
中举之后,刘子壮迟迟未考中进士。崇祯十三年进士科录取296名,无刘子壮,崇祯十六年进士科录取411名,还没有刘子壮。崇祯十六年,是明朝最后一次进士科考试,次年四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万岁山(今景山)。
李自成攻占北京11天,便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和清兵联合进攻下,退出北京。五月初一,清军开进北京城。十月初一,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即皇帝位,下诏定都北京。
顺治三年(1646),即清兵入关第三年上,开科取士,录取进士373人。顺治四年加科,录取进士298名。不知刘子壮参加这两次考试未中,还是没参加,两次科考,都榜上无名。
顺治六年二月,刘子壮赴京会试,顺利通过,准备参加五月份殿试。殿试内容是经史时务策一道,每策有3题,约二三百字。在文体上,顺治帝下令,不准用四六颂联,要求考生直抒己见。话虽如此,但对于参加新王朝科举考试的汉族士人来说,要他们指陈时政,是很难诤诤而言的。刘子壮是为数不多的例外者中最典型的一个,他针对时弊,直抒己见。他指出,满汉不平等造成民族矛盾,致使社会动荡不安,应使满汉杂居处,相互沟通。满人尚质,汉人尚文,就文化程度来说,满人较为落后,应强化文化教育。同时,也批评了明末以来汉族士绅华而不实、游谈无根的陋习。最后,刘子壮针对动荡的政局提出3点建议:
第一,恢复经筵讲读制度,延请儒学名士为皇上讲解经义。满洲各旗设立八旗学校,让惯于骑兵射箭的八旗子弟坐下来读书学习。
第二,建立皇帝日御便殿制度,皇帝每天临朝听政,君臣共商军国大政。
第三,废除明以来的屯田制度,蠲免田赋,恢复发展生产。
刘子壮这篇对策,洋洋万余言,立论高深,文笔流畅、优美。读卷大臣选出10份最好的卷子,排定名次,上呈顺治皇帝裁决。顺治帝读了刘子壮的对策后,大加赞叹,遂于卷首朱书“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
刘子壮对策中提出的诸项建议,顺治帝逐一采纳,对于维护、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起了很大作用。
中状元后,刘子壮被授予国史馆修撰。顺治八年,担任会试同考官。不久,便挂冠回籍。顺治九年,病死,享年44岁。
刘子壮博学多才,尤擅长八股文。当时,与他齐名的仅有熊伯龙一人。熊伯龙,字次侯,汉阳(今湖北武汉)人,与刘子壮同为顺治六年进士,排名次刘子壮,为一甲第2名,即俗称的榜眼,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熊伯龙、刘子壮最擅八股文,于诗词、古文皆有高深造诣,故世称“熊刘”。
上一篇:刘同升
下一篇:刘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