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瓒
茅瓒,字邦献,号见沧。其先汴(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徙居钱塘,遂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茅茂,父茅麟,后皆以茅瓒显贵赠官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茅瓒少时聪敏过人,喜读书,境内山中有宝觉寺,瓒寄居于此,专攻学业。寺后山石上刻有宋理宗手书“见沧”二字。传说此刻字本埋没于泥土之下,一夜雷雨大作,山洪暴发,茅瓒所居僧舍周围土石纷纷崩塌,惟居室无恙。次晨起视,见土石崩塌处赫然刻着“见沧”二字,自谓得脱此难,必为此神灵呵护,因取此二字为己号。后随其父至京师。当时有豫章人郑先生聚徒讲说朱熹易学,听讲弟子达百余人。茅瓒颇为好奇,亦前往听讲。茅瓒本专精于易,师徒研讨之时,时发高论,当下语惊四座,学识竟在郑先生之上。其时适逢官府开科取士,茅瓒因籍隶外地,父亲打算让他以医者的身份寄籍于此,就地参加考试,他说什么也不同意。原来,茅瓒特别爱面子,认为儒士应当郑重地选择自己进身的途径,以这种低贱的身份参加考试,是有失体面的,宁愿返回老家,以正当的身份参加科试。返浙后,先于学政陈察任内考取秀才,后又在甄别考试中列名优等,但数次入乡闱,皆名落孙山。他仍苦学不辍,志不稍移。嘉靖十六年(1537)乡试得中,次年参加会试。试毕阅卷时,考官——翰林学士、无锡(今属江苏)人华察激赏其才,拟将他列为本科会元,而同僚意见与之相左,力争不成,相互之间弄得颇为不快。结果,茅瓒在廷试中不负华学士之慧眼,被点为状元。原来内阁诸臣初拟状元为陆师道,皇上阅其卷,不甚中意,改批做二甲第五名,暂改袁炜为一甲头名。及至文华殿读卷完毕,已是最后确定名次的时候,世宗皇帝仍没有拿定主意,乃将大学士李时、夏言及学士顾鼎臣召至御前详细计议,数度筛选,终将茅瓒提升为第一,袁炜退至第三。时茅瓒年39岁。又据传他应考进京后,有一天,其家人发现橱子中的碗碟都无缘无故沾露带水,正纳闷时,忽听其内炸裂如雷,半数碗盘竟裂为碎片,家人以为是不祥之兆,恐怕有什么奇祸将要降临。正议论间,忽有报信者飞至,说是茅公子名登魁首,至此,家人才恍然大悟,转忧为喜。此等传闻异词,虽不可尽信,也不失为一段小小的插曲。及第后,茅瓒除官翰林院修撰。嘉靖二十九年(1550)以考绩期满,例升左春坊左谕德。其在词馆期间,刻意于学问之事,用功不减当年寒窗苦读之时。馆中典籍应有尽有,茅瓒得以尽窥其奥,上及六经诸史,下及百家稗说,莫不深入探究。每读一书,皆体会其精髓,以求有得于心,非徒博闻强记以做谈资者可比。嘉靖三十一年(1552),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得意仕途时不忘自诫,于南京寓舍内堂自题堂额云:“身教律己严,恪动应矩度。”任内多有建树,如监内诸项规章多以年久废弛,茅瓒为之亲手制定,恢复完善,并严饬属下执行。时官场请托贿赂之事公行,茅瓒于此从不涉足。嘉靖三十二年(1553)调任北监祭酒,实并未到任。次年,就地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不久改任礼部右侍郎。后以居官廉勤,应诏为内撰,遂由南京至都,供职内庭,兼翰林侍讲学士。茅瓒本人仪表堂堂,在皇帝面前又表现得极为恭敬谨慎,因而颇得世宗爱重。嘉靖三十六年(1557),加太子宾客兼学士衔。先后受赐仙鹤服、飞鱼服,升至二品俸。一人得宠,全家蒙恩,祖父、父亲都被赐予和他一样的官位,祖母、母亲都被封为淑人。时正值奸相严嵩当国,吏治崩坏,茅瓒官吏部左侍郎。该部主管官员的考绩、任免,而吏部尚书正是严嵩的私党,故所选拔任用的官吏,上至部院大臣,下至道台,多为严氏党羽,而置公议于不顾,许多正直的官吏为之侧目。茅瓒虽任侍郎,但像他这样保守谨慎的人是没有勇气同严氏邪党抗衡的,手中又无实权,故只能坐视其弊而不能救。目睹时事,常暗自叹息,由此萌生退意。时茅瓒已年逾花甲,心力渐衰,又患了足疾,不能视事,于是趁机上疏要求退休。疏两上,被允许。从此归家,安心地做起了“太平无事老”。他生病期间,世宗仍然惦念,多次派人问候,病愈后,又赐给黄金,茅瓒即用此金在家乡构建了一座“荣赐堂”,一来可向里人炫耀,二来据他说是“不敢隐君之赐”。纵观茅瓒一生,居官不能大显,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少年时清高自负,从不做曲意逢迎之事; 做了官以后,虽变得谨慎老成,但骨子里的清傲之气并没有改变,对权臣当道者视同陌路,曲意迎合且不屑为,媚附求进更谈不上。这种可贵气节,得到许多同僚的尊重,但某些人也因之忌恨他、排挤他,所以在奸臣当国的时代,像他这样的人是难有作为的。其著作有《见沧文集》15卷,为其门人赵应元所编,其子茅藉吉校刊,大抵皆应酬之作。又留意策学,并有专著。
上一篇:苏易简
下一篇:茹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