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
一、举国称颂的“真状元”
大明帝国的西安府武功县(今属陕西)长宁镇有个康家,书香门第,男当家的叫康镛,字曰振远,号为己庵,博学多才,官为平阳府(府治临汾,今属山西)经历司的知事。经历司掌管文牍; 知事是经历司的属官,正九品,是个低级官吏。康镛的夫人张氏,是邢台(今属河北)人,张家也是名门望族。康镛28岁那年,喜得贵子,取名阜。康阜18岁病死,没有什么值得一书的事迹。康镛45岁那年,夫人张氏生下第二个儿子,此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康海。
康海,初名澍,字德涵,自号对山,别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太白山人。幼年的康海聪明机警,桀骜不驯,很是贪玩,是个“孩儿王”。康镛中年得此子,且康海出生那年,长子康阜病死,自是对康海格外宠爱。眼见爱子只知玩耍,深恐长大不成器,便自己教他读书。读书时康海很努力,且领会得快,记得牢。一放下书,便又嬉戏游玩去了。起初,康镛想管束他一下,让他闭门读书,但难以奏效,气得康镛想动拳头。后来,康镛便放任不管,由他去了。
待康海到了拜师的年龄,康镛让他拜牛东原为师,后又从冯公学。康海的学业大有长进。18岁那年上,康海考入武功县县学,即县办的官学,成了一名庠生,俗称“秀才”。陕西督学官杨一清,擅长诗文,见了康海的入学试卷,大为称奇,说他是状元坯子。
24岁那年,康海参加陕西乡试,名列第7名。乡试的第一名(即俗称的“解元”)被长安县(今陕西西安)人吉时夺得,康海很不服气。乡试中选,便是举人了。
28岁那年,即弘治十五年(1502), 康海参加礼部的会试。会试分3场,分别于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3场下来,康海榜上有名,但发誓要夺得的第一名(即所谓的“会元”)被景陵县(今湖北天门)人鲁铎夺去。康海仍不服气,对众人说: “乡试让了吉时,会试又让了鲁铎,若殿试再让别人,那我真是个废物了!”
三月十五日殿试。第二天,担任评卷工作的“读卷大臣”刘健等人评阅试卷。刘健是洛阳县(今属河南)人,时为内阁首辅,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评阅至康海的卷子,但见词意高古,娴于政理,不禁拍案称奇,说不仅此科殿试试卷中是第一份,甚或自有殿试以来,也难见这么好的卷子,遂置为第一名。
不过,当时的卷子是密封的,刘健等并不知此卷是何人的。
殿试卷前10名进呈当朝天子孝宗朱祐樘裁决。孝宗是明朝中叶以后最杰出的皇帝,他励精图治,注重人才,见到“读卷大臣”荐举的第一份卷子,也不禁叫好,道: “我大明150年来,无这种文体,此卷可以变今追古!”朱笔一挥,在卷首写下了“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
前10名的名次圣裁以后,“读卷大臣”捧卷至红本房,填写名次,然后至内阁,书写其余卷子的名次,拆弥封交“填榜官”填榜。这时,刘健等人才知道,他们最欣赏的那份卷子是武功县人康海的。
康海是次日发榜才得知终于如愿以偿,夺得了状元的桂冠。
此科进士共297名。陕西乡试第一名吉时,名列第二甲第20名; 会试第一名鲁铎,名列第二甲第二名。当初他们夺得第一名的桂冠,康海不服气; 这次康海夺魁,也有人不服气,名列第一甲第二名(即所谓的“榜眼”)的直隶武清卫(今天津武清西北)人孙清即是一个。待到八月,他有机会见到康海的卷子,叹服,对着康海拜伏地下,过了很长时间才起身。
皇帝、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闻天下,朝野景慕,思一睹其风采。无论见过还是未曾见过康海的,都称他是货真价实的天下第一。与康家沾上点儿边的,则引以为豪。康海的曾祖康爵曾任南京太常寺的副长官——太常少卿,死后葬在南京,南京人便说: “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
二、为救好友而出入刘瑾门
中状元后,康海入翰林院出任史官——修撰。修撰从六品,掌修国史,凡国家大政皆笔录,以备编纂《实录》之用。科举考试,充任考官。皇上开经筵讲论经义,则担任讲官。康海出任翰林院修撰不到1年,因思母心切,乞假归乡。第3年,即弘治十七年九月,回京供职。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贤明的孝宗皇帝驾崩。十八日,皇太子朱厚照即位,年号“正德”,是为武宗。
正德元年(1506),康海等人纂修《孝宗实录》; 正德二年,充经筵讲官; 正德三年,出任会试同考官,所取多知名之士。
此期间,康海的正式官职仍是翰林院修撰,官品不高,但因是状元入仕之官而极为显赫,很多人包括一些权贵都想结交康海,康海非但没有乘机广交朋友,反而得罪了若干人。
这是他独特的性格惹下的。
康海为人豪放不羁,睥睨一切。他喜欢当面讥斥人,毫不留情面; 与好友交往,往往说些人家不爱听的话; 听说某人干过什么错事、坏事,辄大骂不已。他因此而得罪了一大批人。
一次,一个忌恨他的人拿着一篇某阁臣的文章,谎言是他自己的,请康海指教。康海毫不客气地评头品足,说这句写得不好,那句欠佳,一篇文章他觉得尚可的没几句。那人从康海那里出来,便直奔那位阁臣处,把那篇文章呈上,说康海是怎样怎样讥斥阁老的大作。那阁臣一听,勃然大怒。别的阁臣听说这事,也无不仇恨康海太狂妄,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康海的仇敌在伺机报复。不久,他们便抓住了把柄: 康海与刘瑾过从甚密。
刘瑾是兴平(今属陕西)人,年少时自阉入宫,被派去侍奉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朱厚照。武宗即位后,把他擢为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司礼监的太监。司礼监掌管皇城礼仪、刑事,更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内外一切奏章,代皇帝批答臣子的一切奏疏。皇帝口述的诏令,也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武宗是个昏君,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刘瑾乘机擅权。他手下还有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7个爪牙,人称“八虎”。
兴平毗邻武功,刘瑾与康海是陕西同乡。康海高中状元后,名声大噪,刘瑾想笼络他,托人捎话,要康海去他那儿叙话,康海断然拒绝。刘瑾大为光火。
但到正德三年,康海却不得不登门拜访刘瑾。
事情的起因在李梦阳身上。
李梦阳是庆阳(今属甘肃)人,字献吉,极有才华。弘治六年登癸丑科第二甲第17名进士,历官至户部郎中。户部尚书韩文痛恨刘瑾专权却又无可奈何,惟有与僚属相对而泣。李梦阳对韩文说: “公为朝廷大臣,哭什么?”韩文道: “你有什么法子?”李梦阳献计: “等言官们弹劾刘瑾一伙时,公率领大臣伏阙谏争,阁臣必响应,去掉刘瑾之流不是难事。”韩文大喜,让李梦阳草拟弹劾刘瑾的奏疏。不料,他们的计划泄漏,韩文罢归,李梦阳贬为山西布政司的经历,刘瑾又勒令他辞官。不久,刘瑾又找了个借口,把李梦阳投进大牢,准备杀了他。
消息传出,群情鼎沸,但没有人敢出面相救。
李梦阳与康海都是才华横溢的文豪,相互敬仰,结为知己。绝望之中的李梦阳想起了康海,自度当此关头,肯鼎力相救的,惟有康海了。他找了张纸条,写了“对山救我,救我”6个大字,托人捎给康海。翰林院编修何柏斋对人说: “康对山若肯去刘瑾处活动一下,李献吉便有救了。”有人把这话对康海说了,康海已接到李梦阳的纸条,正准备去他最不愿去的刘瑾那里为李梦阳说情,他对那人说: “我何惜一往而不救李献吉!”匆匆奔去。
刘瑾听说康海登门拜访,大喜,慌忙下床,蹬上鞋子出迎。忙乱之中,鞋子都穿倒了。
两人入堂而坐,寒暄。刘瑾奉承道: “人们都说自古以来的状元都不如先生,先生真为我们陕西人增光!”
“鄙人何足挂齿。”康海道,接着他谎言,“人们都说陕西有三才,刘公听说过吗?”
“哪三才?”刘瑾备感惊奇。
康海说: “第一才乃阁下,第二才是李郎中,我康海也算一个,排在二位的后面。”
“那个李郎中,莫非李梦阳?”刘瑾问。
康海道: “正是!”
“是他?如今却该死,杀无赦!”刘瑾狠狠地说。
“该杀是该杀,但若杀了他,我们陕西就少了一个才子了。放他一命如何?”康海劝言。
刘瑾沉思良久,终于答应给康海个面子。两人痛饮了一场,康海很晚才从刘瑾那里出来。
第二天,刘瑾装模作样地上了一道奏疏,请求武宗赦免李梦阳。武宗根本就不理朝政,杀、赦全是刘瑾一句话。李梦阳被赦免出狱。
康海除了救李梦阳外,还救了张敷华一命。
张敷华是安福县(今属江西)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累官至左都御史。他上疏弹劾刘瑾而被罢官,刘瑾不解恨,给他安了个罪名,欲置之死地。康海去找刘瑾,对他说: “我们陕西人爱张公如父母,阁下怎忍心苛求他?”刘瑾的怒气消了一些,没再要他的命。
康海为救李梦阳、张敷华而出入刘瑾门,绝非有意巴结刘瑾。对此,人们是知晓的。康海的敌人却以此为口实,指斥康海是刘瑾的同党。
正德三年,康海的母亲病死,他乞假回家奔丧。途中遇盗,财物失窃,赖地方官破获。依照当时惯例,京官丧亲,以厚币请阁臣志铭。康海却以为,碑文贵在可以传世,不在志铭者的官爵高低,遂自己为亡母撰写行状,请友人王九思志铭,李梦阳写墓表。阁臣们见康海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更加忌恨。
康海在家为亡母服丧,疏食水饮,摒绝歌舞。
正德五年四月,安化王朱寘以讨伐刘瑾为名,在宁夏起兵,反叛朝廷。刘瑾的党徒、“八虎”之一的张永因与刘瑾争权而受排挤。朝廷出兵平叛,张永出为监军。叛乱很快被平定,张永班师回京,乘机奏劾是刘瑾为非作歹而激起叛乱,历数刘瑾17条罪状。武宗已厌倦了刘瑾,遂下令逮捕他,不久,处以磔刑(即肢解)。接着,朝廷清理刘瑾同党,罢免、逮捕了一批官员。
这时,康海在家为亡母服丧。他的仇敌不肯放过他,指控他为刘瑾同党。《明史·阉党传》开列的刘瑾党徒,赫然有“修撰康海”之名。康海被革除官职。
从弘治十五年至正德五年,康海做了8年的翰林院修撰,入仕时是此官,被罢免时仍是这个从六品的官职。
三、寄情声色山水
刘瑾被诛,康海深为国家除此元凶而亢奋,而自己受到诬陷,被罢官,是微不足道的。有人听说他被革职,来安慰他,他说: “玉石俱焚,自古便有。刘瑾被杀,是天下之大幸。我一人受点儿委屈算得了什么?”
事后,一想到自己名节受损,就十分痛心。他在写给友人的信函中说: “文人学士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声名狼藉,身死也没这重要。今鄙人已声名狼藉了,即使长命百岁,有颜回、曾子之行,程颢、朱熹之学,也难以自明于千代以后了。这确实是仁人志士所深深悲叹的! ”
康海开始自暴自弃,放浪形骸。虽喝酒不多,而日与酩酊为伍,人间百事,一概置之。喝酒之余,便淫于声色,或游山玩水。好友王九思,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弘治九年进士,累官至吏部郎中,也被指斥为刘瑾同党而被迫辞官。康海游山玩水总是拉上他,两人带着歌妓美酒,到山明水秀的去处,饮酒歌舞。他们自己作曲,自演自唱。王九思花重金请人教弹琵琶,康海学得最好。
康海放荡形志,纵情声色山水,是因为志业不遂,将其抑郁之情寄于声色山水。他对国事民生还是留意的。御史吕沃州巡抚陕西,到了武功,带着好酒夜造康海门,两人边饮边谈,从文章谈到时事,康海慷慨陈言,吕沃州感到他表面上以声色自娱,实则报国之心拳拳。
一些了解他心意的人劝他出仕,但他认为自己不宜再做官,断然拒绝。
兵部右侍郎杨廷仪有事路过武功,康海留他喝酒。杨廷仪的哥哥杨廷和时为内阁首辅。酒喝到高兴处,康海取过琵琶,弹了起来。杨廷仪见状,说: “家兄在内阁很想念你,何不写封信问候一下?”言外之意,是要康海写信给杨廷和要官做。杨廷义还委婉地说他可以帮大忙。康海闻言大怒,把手中的琵琶砸向杨廷仪,杨廷仪拔腿鼠窜,康海边追边骂: “我岂能学那王维,假作伶人,借琵琶讨官做?”口中还不住地骂杨廷仪“蜀地小子”——杨廷仪是成都府新都县(今属四川)人。
嘉靖十九年(1541)十二月十四日,康海病死家中,享年六十有六,遗命以平民巾服殓葬于城南纸坊祖茔。
康海原配尚氏,与康海同年生,生有子女10人,6人夭折,存者子1人,名栗,字子宽,女3人。尚氏先康海而死。康海继娶张氏,再娶季氏。季氏生子1人,名梣,字春元,有文才。
四、诗、文、散曲与杂剧
康海年少时便以诗文闻名天下,他在《漫兴》诗中自豪地说: “髫龀为文弱冠成,便于海内窃时名。”罢官之后,赋诗弄文,诗文更有成就。
当时诗文流行阿谀粉饰的“台阁体”,康海与李梦阳首倡“复古运动”,诗文推崇先秦两汉魏唐,是“复古运动”的领袖人物。
康海的诗以五律为多,多即兴之作,直抒胸臆,古朴自然,少有修饰。他的文章学、《史记》以序、墓志、记、书为多,漫然为之,也极自然古朴。当时,他的文章,吕柟的经学,享誉海内。
康海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要数散曲与杂剧。
康海被罢官后,与王九思纵情山水声色,弹按歌,谱曲填词。康海的散曲有《沜东乐府》二卷。此集成于正德八年十二月,但当时并未刊刻,由于多有人求索,他的堂弟康浩遂于嘉靖三年(1524)刊刻行世。康海的散曲以北曲为主,也有少量南曲。内容多描写山水声色,兼有抒写胸中愤懑之作。风格粗狂豪迈,别具特色。如《折桂令·庚辰夏晓起临境戏作》:
笑新来两鬓生花,载酒看山,乐趣无涯。逐日价稚子牵衣,小姬押酒,老妪烹茶。有的是雪案间惯相陪的壶觞尊,又无甚仕途中歪厮攘的恐惧波查。这样欢洽,倒底堪夸。黑也由他,白也由他。
他的散曲被曲论家奉为上品,倍加称道。
康海的杂剧作品有《王兰卿》和《中山狼》两种。
《王兰卿》是根据关中歌妓王兰卿的真人真事谱写的,四折一楔子。写周至县乐户王锦之女兰卿嫁与张于鹏为妾,张于鹏死后,王兰卿为了表白自己的贞节,仰药自尽。太白山真德洞天主人化做儒流秀士吊问兰卿,唤歌妓弹唱王九思的散曲《一枝花·挽王兰卿》。兰卿与于鹏在仙乐声中双双入登神班。
此剧宣扬封建贞节,剧情平淡,人物形象也有点儿概念化,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康海的《中山狼》是明代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影响之大仅次于徐渭的《四声猿》。全剧四折,根据陕西乡试考官(当时称“座主”)马中锡的《中山狼传》谱写。《中山狼》写战国时晋国赵简子打猎于中山,射中一狼,狼向墨家信徒东郭先生求救,东郭先生冒险庇护它。赵简子离去后,中山狼恩将仇报,反诬东郭先生救它是假,害它是真,它要吃掉东郭先生充饥。东郭先生要狼与他一同去请问三老他该不该被吃,再行定夺。老杏、老牛都说东郭先生该让狼吃掉。最后,杖藜老人来到,计骗中山狼重新钻入书囊,让东郭先生把狼刺死。
自明代以来,不少人认为《中山狼》中的狼影射李梦阳,是讥刺李梦阳负康海营救之恩而反诋康海出入刘瑾之门。近来的研究者指出,康海罢官后与李梦阳友情弥笃,毫无芥蒂,中山狼绝非影射李梦阳。
在《中山狼》中,康海塑造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一个是忘恩负义的中山狼,一个是善恶不分的东郭先生。剧作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全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形象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明代以中山狼为题材创作的杂剧,尚有王九思、汪廷讷、陈与郊三家,但他们的剧本都不及康海的《中山狼》。
康海博学多才,除诗文、散曲、杂剧外,在经学、历史、天文、历算、书法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著作中可值得一提的,还有《武功县志》3卷、《武功县官师志》1卷。
上一篇:常衮
下一篇:归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