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倓
陈倓,字定先,号爱川,仪征(今属江苏)人,天性纯笃,器识宏远。父亲一生好学,热衷科举,但屡试不第,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陈倓身上,督责他读写。陈倓不负厚望,刻苦自励。9岁时,能吟诗作文,颇具风采。20岁时,参加童试,名列前茅,成为一名少年秀才。康熙五十九年(1720),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举人。他应试的文章被广为传诵,奉为范文。陈倓更加谦逊,更为自励。与人交往,非正人君子不交。
康熙六十年(1722)春天的一个夜晚,陈家不慎失火,正在书斋读写的陈倓慌忙从窗口跳出。后发觉父母仍在屋内,便不顾熊熊烈火,不顾别人劝阻,奋力冲进屋内,背父拉母冲出大火,脱离险境。爱女却因来不及抢救而惨死。不久,双亲相继去世,陈倓痛不欲生,终日精神恍惚。后元配夫人王氏亦离开人世。续娶乔氏,但悲哀再次降临到他的头上,前妻留下的惟一一个儿子夭折。其子名耀祖,少年即才华过人,陈倓对他寄托了光宗耀祖的希望。爱子的早亡再次使他陷入极度悲痛之中,他对人说: “双亲已亡,儿子又早夭,应试还有什么意思?今生不再考虑科举功名。”直到后来遇到一件事才改变了他的这种想法。
一天,大雨滂沱,陈倓所居小镇大有被淹没的可能,镇中居民惶惶不可终日,只有陈倓处之泰然。他奉官府命令负责发放救济粮。一手拿名簿,一手发粮,饥民遵命排队领粮。粮食发完,没有出现滥领现象,饥民十分感激。陈倓从这事认识到为民造福解忧乃人生一大乐事,而只有继续应试,中第入仕,方能当此重任。于是,雍正十一年(1733)他赴京参加会试,顺利通过。殿试时一举夺魁,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36位状元。
关于陈倓大魁,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是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陈尧叟赴京赶考,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宫阙壮丽的地方,远远看去,大殿上端坐着君王,两旁侍立随从数人。忽然,听见殿内响声咋起,一会儿看见一伟丈夫,须髯若神,步入宫殿中门。他则混杂于扈从人员中随入。君主出迎,按宾主次序坐定。有人问: 今年殿试诸生的文章作得怎样?王说: 诸位稍等,我给大家朗诵一下。接着,从第一名到第十八名,逐一朗颂。考题是《为君难》。陈尧叟聪颖过人,醒后,梦境仍历历在目。立即披衣起床,提笔记录下梦中文章,尤其将第一名的文章背熟。进入考场,考题果然是《为君难》,但事先背熟的文章荡然无存于脑海,无一字能记起,只得勉强草成一篇文章,感到与功名无望。有一考生将所作文章给他看,他只看了一行,就马上说: “恭贺您得了第一名。”此人问何出此言,陈尧叟遂以梦中事相告。同时,忽然记起第一名文章,马上掩卷速写,竟无一字错漏。同考者大惊,曰: “您能将18篇文章全记下来吗?”陈尧叟说: “当时意在得第一名,其他文章皆已忘却。”后发榜,陈尧叟只考了第18名。第一名是陈倓,也就是那位示文给他的考生。
陈倓及第后,被授予国史馆修撰,又承命编撰《清文献通考》。于乾隆二年(1737)被册封为安南特简副使,出使今越南。陈倓一行数人,轻装简从,所过郡县,严戒随从不得有丝毫打扰当地老百姓的地方。抵安南后,陈倓表现了大国使者庄重谦和之气度,以礼待国王,使得安南朝野上下皆大欢喜,感仰清朝圣德礼教。但陈倓此次远行,使身体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本来是抱病出使,加上路途遥远,医疗条件不好,且水土不服,强咽异国饭菜,身体每况愈下。乾隆三年(1738)夏天回京不久,又被任命为顺天武进士主考官。榜发后,舆论均称陈倓主持公平。但此时陈倓的身体已经不行了,到第二年春天竟不治,于三月十二日病逝,年仅45岁。
陈倓待人和气,主持公道。逝世消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惋惜。友人马朴臣曰: “我平生足迹半天下,所交贤人豪杰不少,若虚怀下人,显晦一致,未有如吾友爱川(陈倓号)者。”陈倓除做官外,潜心研究经义,尤精于《易经》。他最喜欢大儒朱熹的论著,苦读不辍。他的文章意境深远,融会贯通,说理透彻。
上一篇:陈亮
下一篇:陈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