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帝刘祜
公元106年八月,殇帝不幸早夭。邓太后忙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决定迎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大臣们商议,征得他们的同意,连夜持太后节召刘祜入宫。刘祜这一年,刚满13岁。
刘祜入宫后,邓太后先封他为长安侯,然后准备嗣位。在宫殿辉煌的灯光下,13岁的刘祜茫然地听人摆布。只听得邓太后缓慢、庄重地宣布:“长安侯刘祜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仁慈厚道,热爱学习。懂得 《诗》、《论》。年纪13岁,就有成人的志向。又是章帝的世嫡皇孙。就让他继承和帝的事业吧!”宣诏毕,太尉徐防捧上象征皇帝权力的玉玺和授带。刘祜接了过去,从此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东汉安帝。第二年,建年号为永初元年 (107)。
刘祜虽然当了皇帝,但实际政务仍然掌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刚刚安排好安帝登基,邓太后收到了河西的急报,西域各国纷纷叛汉。这时,卓越的外交家班超因年老已辞去西域都护的职务,由任尚接替。任尚在西域苛察为政,引起了西域各国的反感,联合起来,围攻任尚。任尚上书求救。邓太后连忙派遣郎中梁慬为西域副校尉,率兵5千,星夜驰援任尚。朝中,邓太后召集大臣们商讨对西域的方针策略。朝臣们都认为朝廷新遭变故,而西域又路途遥远,音讯难通,不如放弃西域。邓太后为稳定国内局势,也不愿大动干戈,于是便命令骑都尉王弘率领关中兵及羌族骑兵出玉门关迎接西域都护府的官员及在柳中屯田的士卒。哪知这一来,又激起了连绵十数年的羌族人民起义。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过着游牧生活。王莽末年时,羌人大量入居塞内,散布在金城等郡,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从事农业生产的日益增多。东汉初年,刘秀在削平割据陇西的隗嚣之后,根据当地羌族与汉人杂处容易发生矛盾的情况,设置了护羌校尉,管理羌族诸部落,并陆续迁羌族各部于陇西、天水、扶风诸郡(今甘肃东部、陕西西部一带)。永平元年(58),窦固等攻破青海境内未臣服的烧当诸部后,又把他们迁徙至三辅一带。为了隔断内迁的羌族部落与青海境内未臣服的羌族的联系,防止他们的联合反抗,东汉政府在大、小榆谷(今青海西宁一带)、龙耆 (今青海乐都一带) 等地建立屯田区,长期驻守屯垦。一段时间内,这种屯田防遏的办法,抑制了羌族烧当诸部的寇掠活动,羌族势力日见削弱,双方处于相对的平静状态。从汉和帝开始,由于地方豪族势力的兴起,汉羌关系日趋紧张。和帝永元元年 (89),烧当羌豪东号之子麻奴随父亲归附汉朝,居于安定。这些居住在郡县的羌人受到郡县官僚和汉族豪强的欺凌、奴役,十分不满。永初元年 (107),东汉政府决定撤回西域都护和屯田士卒,征发金城、陇西、汉阳等地的羌骑西去迎接。羌族群众不愿远徙,害怕到西域后屯田不再回返,行到酒泉时纷纷逃散。各郡县就发兵阻截捕捉,并趁机虏掠抢夺,焚烧羌人的庐舍村落,致使各地羌人逃亡流离,最后被迫起而反抗。麻奴兄弟乘机而起,联合先零与钟羌等部落,截断了陇道。东汉政府于是派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率领北军五校及诸郡兵卒共5万人,屯守汉阳,以防备羌人的东侵。永初二年,先零羌首领滇零大败任尚军,不久于此地称帝。
面对羌族人的崛起,东汉政府内部展开激烈的争论。一派主张放弃凉州,据守三辅。另一派则主张坚决镇压。坚持后一派主张的以邓骘为首,所以占了上风。但起义地区的地方官吏,为了保全身家性命。纷纷要求内徙。于是金城、陇西、安定、上郡、北地诸郡县皆入居三辅及其附近地区,凉州实际上已放弃大半。其时,汉阳郡的人民,由于不堪官兵的骚扰,在杜琦、杜季贡兄弟领导下,也发动起义。东汉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中。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元初五年(117),羌族起义军才被镇压下去。历时11年的战争,耗用战费达240余亿,东汉元气大伤。不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又尖锐起来。
边疆多事的同时,国内也灾害连年,人心浮动。在安帝登基的那一年,就有18个郡、国发生了地震,41个郡国发生了水灾,28个郡国受风暴和冰雹的袭击。太尉徐防、司空尹勤,相继引咎辞职。邓太后另外任命太傅张禹为太尉,太常周章为司空。但这时的太尉和司空,名义上为百官之首,实际上没有实权。邓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剿乡侯郑众和尚方令蔡伦。周章见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掌握,于是密集一批对此同样不满的官僚士大夫,准备发动政变,杀死邓骘及郑众、蔡伦,废黜太后、安帝,另立平原王刘胜为帝。消息不慎走漏,邓太后迅速撤了周章的司空职务。周章自知难以脱身,含恨服毒自尽。
反对邓太后以女主称制的不止周章一人。永宁元年(120),安帝已26岁。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安帝已经成年,请让他独立的处理政务。邓太后闻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的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谁知杜根命大,在荒郊野外竟然复苏,挣扎着逃往深山,隐姓埋名,靠佣工度日。太后的弟弟、越骑校尉邓康,也劝其退居深宫,不再干预政事。邓太后仍然固执己见。邓康见太后不纳谏,称病不朝。邓太后一怒之下,将邓康免官,并开除了邓康的族籍。
在东汉几个得势的外戚集团中,邓氏的表现是比较好的。邓太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奖励有关官员,当然也包括邓骘,增封了三千户食邑。邓氏兄弟辞让不受,以至于使者来时都躲起来,最后只好作罢。平时,邓氏兄弟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这当然与邓太后对她的家族严格要求有关。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消除皇权和外戚势力的尖锐矛盾。
建光元年(121),邓太后去世,安帝亲政。这时,在安帝周围已形成了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安帝长期不满于受制于邓太后的地位。太后的死,对他来讲,无疑于一次政治上的解放。太后死后不久,有几个以前受过太后惩罚的官人,诬告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闾阴谋废安帝,另立平原王为帝。这一诬告正中安帝下怀,邓悝等被判为谋反罪处死。邓骘因不知情,被免官归故郡,受郡县官吏的逼迫而死。因邓骘无罪遇害,大臣们不服。大司农朱宠等仗义执言,为其鸣冤叫屈。为平息官员们的怨气,安帝又假惺惺地谴责州郡官员,并命令妥善安葬了邓骘。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宦官集团又一次得势。安帝封江京为都乡侯,封李闰为雍乡侯。安帝乳母王圣及其女儿伯荣更加受到宠爱,生活奢侈,贪污受贿,随便出入宫廷,干预政事,无恶不作。伯荣有一次到甘陵去,沿途前呼后拥,郡县官员夹道迎送。甚至有的郡守和王侯迎着伯荣的车子叩首行礼。
这时候,官僚集团与宦官也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大鸿胪耿宝受宦官委托,向太尉杨震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说:“李常侍为皇上所倚重,要您录用他的哥哥到太尉府做事。我这是传达的皇上的意见。”杨震回答说: “假如皇上真的要我录用他,按手续应有尚书下达文件。”耿宝只好无趣地走了。安帝阎皇后的哥哥也曾向杨震推荐亲戚,杨震也未予理睬。安帝下令为王圣修宅第,中常侍樊丰和侍中周广、谢恽等人乘机大兴土木,天下为之震动。杨震上疏说: “如今灾害连年,边境多事,国家穷困。百姓空虚。而陛下却为王圣大起宅第,为费巨亿。一些无耻小人也乘机贪污受贿。望陛下深思!”安帝根本不理睬杨震。樊丰、周广、谢恽等更加肆无忌惮,伪造诏书,调集国库里的钱、粮和木材,每个人都修起了一套豪华的住宅,并配有花园、池塘,甚至连死后的葬地都规划好了。杨震又一次上疏揭发,宦官等感到心虚。正好太史官报告说,星象发生了变异。于是樊丰等趁机向安帝进言:“杨震原来是邓氏的部下,对邓氏被诛,有怨恨之心,正好应了天象。”本来东汉就有灾异罢免三公的惯例,安帝对杨震的唠唠叨叨早感到不耐烦,于是听信了宦官的谗言,收回了杨震的印绶。杨震被罢免后,闭门谢绝宾客,本来的目的是怕引来新的麻烦。可宦官们仍然饶不了他,又到安帝处告他,说: “杨震身为大臣,有过错不思悔改,反而有怨气,闭门不出。”于是安帝下诏,叫他归还本郡。杨震是天下大儒,很有名气,遭此不白之冤,觉得活着也无趣。当被逐出京城,走到城西阳亭的时候,他对前来告别的儿子和学生们说: “为国而死,是士的本份。我身为国家的栋梁,居太尉之职,上不能纠正君主的过失,下不能诛奸除恶,有何面目复见日月!今天,就是我的死日。死后,请你们用杂木为棺,不起坟茔,也不要举行祭祀仪式。”说完,喝毒药酒而死。京城中宦官樊丰等闻杨震已死,仍不肯罢休,派遣密使到弘农郡,阻止杨震灵柩回乡安葬。
杨震的忧虑的确不是过激之词。这时,国家已贫敝到极处,水荒连年,地震频起。就在杨震死的这一年,即延光三年(124),京城和23个郡国发生了地震,36个郡国发了大水,下了冰雹,人民困苦不堪。边境也多事。延光二年 (123),从西部传来消息说,北匈奴和车师联兵,进攻河西四郡。大臣们都主张放弃西域,退回玉门关内。只有从边疆回京城汇报情况的敦煌太守张珰力排众议,向安帝奏道:“臣以前在京城任职,也认为应彻底放弃西域。现在亲到边陲就职,才知道西域的重要。放弃西域。则河西诸郡不能自保。”廷尉陈忠也认为西域和中原的关系已很久,轻易放弃就会失去人心,不如在敦煌置校尉,增加河西四郡的兵力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安帝采纳了张珰、陈忠的意见,并派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领5百士兵出屯柳中城。班勇到西域后,依靠河西四郡和西域属国的军事支援,击退匈奴,降服车师,使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畅通。
就在内忧外患四起之时,皇宫中为争夺帝位继承权又开始了殊死的斗争。原来安帝阎皇后多年不曾生育,安帝在永宁元年 (120)立宫人李氏所生之子刘保为皇太子。李氏在此以前已被阎皇后鸠杀。阎皇后怕太子继位以后,会追究杀母之仇,处心积虑地要将刘保除去。阎皇后与樊丰等宦官连结一气,先将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构成死罪,除去太子的羽翼。然后又向安帝进谗言,说刘保行为过恶,不宜处太子之位。安帝宠爱阎皇后,于是有废立之心。太子的废立要经大臣们讨论,大将军耿宝秉承阎皇后意旨,力主废黜刘保。太常桓焉、廷尉张皓反驳说: “经有常言,人生年未满15。过恶尚不及身。望陛下为太子选德行高操的师傅。辅导以礼义,自然行为有方。”安帝并不觉悟,竟废黜了刘保,另封他为济阴王。
就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潜伏着严重危机的时刻,延光四年(125)安帝在南巡途中去世,在位20年,终年32岁。当年,葬于恭陵,庙号恭宗,谥号为安帝。
上一篇:安定王元朗
下一篇:安帝司马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