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刘志
汉桓帝刘志,章帝曾孙,顺帝阳嘉元年(132) 生于蠡吾 (今河北博野西南) 侯国。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父亲蠡吾侯刘翼,母亲系刘翼妾匽明。
因父亲去世,刘志年龄不大即袭爵为侯。以后的情况史载阙如,只知道他曾从甘陵 (今山东东平南) 人周福读经,受过比较好的教育。
桓帝后来所以能做上皇帝,这完全是外戚梁氏的一力促成。质帝本初元年 (146),顺烈皇后梁妠以皇太后身份征桓帝到洛阳城北的夏门亭,准备把她的妹妹嫁给桓帝。但婚礼尚未举行,朝中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后的哥哥身为大将军的梁冀,因新立才8岁的质帝聪明,指责他是“跋扈将军”,竟将质帝毒死了。因此,朝中又要议立新帝。当时梁冀考虑到桓帝年方15,容易操纵,提出要策立桓帝; 而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为了削弱梁氏,则主张迎立比较年长的清河王刘蒜。特别是李固,为人刚直不阿,早在冲帝死后,就主张迎立刘蒜。他当时对梁冀说:“我们策立皇帝,应选择年龄大的,聪明仁厚又能够亲理政务的,希望将军能细致考虑国家大计,借鉴周勃、霍光策立文帝、宣帝的长处,吸取邓氏、阎氏立殇帝、北乡侯的教训。”但梁冀不听,还是坚持立了质帝。现在李固等人又重议立清河王,梁冀于是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一起来讨论此事。结果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明德着称”,且血缘与质帝最近(为质帝兄),应立为嗣;梁冀心里愤愤不得意,却苦于找不到别的理由反对,只好宣布暂停讨论。
到了晚上,梁冀还在恨恨不平。这时,宦官中常侍曹腾等人闻讯前来为梁冀献策。他们对梁冀说: “大将军几代和皇帝有婚姻之亲,虽掌握朝政,但宾客纵横,也多有过错。如果真是策立清河王,此人很严明,大将军不久就要大祸临头。”梁冀非常赞成他们的意见。第二天重会公卿讨论,梁冀严厉逼迫群臣策立桓帝。那些公卿在梁冀的淫威下只好顺从,只有李固坚持己见。为了消除阻力,梁冀就让梁太后下诏罢免了李固。这样,在闰月庚寅 (146),梁冀终于持节,以诸侯王青盖车,迎桓帝入南宫即皇帝位。桓帝就这样在外戚梁氏的一手操纵下做了皇帝,梁太后临朝听制,梁冀把持朝政。
桓帝即位后,第二年改元建和,3年又改元和平,但仅仅一年就改元元嘉,3年后改元永兴,2年后改元永寿,4年后改元延熹,10年后又改元永康。但当年即病死,在位共21年。
就皇帝的条件而言,桓帝的爱好不多。他除了爱好音乐,史载“善琴笙”外,主要是晚年曾对黄、老之学和佛教产生浓厚兴趣。因为当时随着今文经学的衰落,他对经学已丧失信心。为了在思想上寻求新的精神支柱,他对老子、黄帝和佛祖曾多次祭祀。延熹九年(166)七月,桓帝甚至亲自在专门修造的濯龙宫祭祀老子、黄帝和佛祖。祭祀时,他以文罽 (刺有花纹的毛毯) 为坛,用金器物装饰,设华盖之座,用祭天之乐。所谓“饰芳林而考(造成)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佛教)、老子”。可见他对老子以及黄帝、佛教的重视。
桓帝的生活相当腐朽。这不仅是指他喜欢“微行”,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性生活靡烂。桓帝后宫中有宫女多达万人。尽管他曾接受光禄勋陈蕃的建议,放出宫女5百余人,但这仍远远低于所留宫女的数量。他在位21年,所封贵人就有十几人之多,才女更是无数。而且除了众多的嫔妃,他还先后立了3个皇后: 一个是梁皇后、一个是邓皇后,还有一个是窦皇后。
梁皇后名莹,系梁太后之妹。桓帝初为蠡吾侯,太后征桓帝到洛阳,准备把她嫁给桓帝。尚未成婚,桓帝被梁冀策立为帝。因此,到第二年,即建和元年(147),有关部门就向梁太后上奏说: “《春秋》记载说,迎王后于纪,在路途上就称之为 ‘后’。大将军梁冀妹,原已拟定娶为帝后。现在将要结婚,应具备礼章,按婚礼规定的时间纳采,然后配帝成婚。”太后批准。于是按惠帝时娶张皇后规格,聘黄金两万斤,其他彩礼仍旧。这样,梁莹于六月入宫,到八月即立为皇后。
梁皇后被立以后,由于其姐姐临朝听制和哥哥专权,桓帝对她极尽宠爱,史载“六宫莫得进见。而梁皇后凭借姊、兄权势,生活上也极尽奢侈。所住宫室帷幄彫绣,穿着用具珍贵华丽,在待遇上大大超过了以往皇后。但好景不长,到和平元年 (150)三月,梁太后病逝,桓帝对她的态度就开始转变,逐渐减少与她的恩爱。而梁皇后虽荣桓帝数年宠幸,却一直无子,桓帝对她慢慢疏远,也使她对桓帝嫔妃暗怀怨忌。凡妊娠者,无不设法使她们堕胎。桓帝由于畏惧梁冀,对梁皇后暂时还不敢谴责,但对她更加疏远,很少再与她恩爱。这样,到延熹二年(159),梁皇后终于因忧愤而病死,在位共13年。死后葬懿陵,谥“懿献皇后”。同年,桓帝诛灭梁冀,此后就下诏追废懿陵为贵人冢。
邓皇后名猛女,系和熹皇后邓绥从侄邓香之女。其母名宣,先嫁给郎中邓香,生邓皇后,后因丈夫早死且邓氏遭难,改嫁梁冀的妻子孙寿之舅梁纪。邓皇后因幼年随母亲生活,即改姓梁氏。长大后,孙寿看她容貌姣美,在永兴年间 (153—154)把她送入宫中。当时为采女,为桓帝所“绝幸”。因此,第二年桓帝就封她哥哥邓演为南顿侯,位特进。邓演死后,其子邓康嗣侯。到梁皇后病死后,桓帝诛灭梁冀,即立为皇后。当时桓帝由于厌恶梁氏,把她改姓为薄,并封她母亲宣为长安君。后来到延熹四年 (161),有关部门提出邓皇后本是邓香女儿,不应该改易他姓,桓帝又把她重新改姓邓氏。并且追封邓香车骑将军、安阳侯,更封宣、康大县,宣为昆阳君,康为沘阳侯,赏赐以巨万计。不久,其母宣去世,桓帝又特加优待,赗赠葬礼均照皇后之母的规格举行,并以邓康弟邓统袭封昆阳侯,邓统从兄邓会袭封字阳侯,邓统弟邓秉为淯阳侯,其他邓氏宗族也都位列校尉、郎将等。
由于邓皇后无子,桓帝对她的宠爱也没有持续多久。桓帝后来又对郭贵人宠幸。而邓皇后自恃位尊,因骄横忌驴,与郭贵人在桓帝面前互相谮告。这使桓帝对邓皇后非常不满,于是到延熹八年(165)就下诏废邓皇后,送暴室管制。邓皇后忧愤而死,共立为皇后7年,死后葬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东北)。其从父河南尹邓万世及虎贲中郎将邓会都被逮捕,死在狱中; 侍中邓统等系狱暴室,罢免官爵,归本郡,财产没收入官。
窦皇后名妙,系章德皇后从祖的孙女,父亲郎中窦武。延熹八年,桓帝废邓皇后,窦皇后被选入宫中,立为贵人。当时,桓帝对采女田圣特别宠爱,想立田圣为皇后。但朝臣却强烈反对。司隶校尉应奉上书说:“母后之重,关系国家兴亡。宜思《关雎》之所求,五禁之所忌。”太尉陈蕃也以田圣出身微贱,而窦氏出自良家,强烈反对立后田圣。结果桓帝无奈,只好策立窦妙为皇后,封窦武为槐里侯、特进,拜城门校尉。但尽管如此,桓帝对窦皇后仍不甚宠幸,所爱还是田圣等女。到永康元年 (167),桓帝病重,就封了她们九女皆为贵人。不久桓帝去世,无子,窦皇后称皇太后,即与父亲窦武临朝定策,迎立解犊亭侯刘宏,就是灵帝。
由于桓帝的薄情,窦皇后对田圣等人一直有气,在临朝听制后,她马上发泄。桓帝的棺材——梓宫尚在前殿,就派人杀了田圣。并且还想把其他桓帝的贵人全都杀掉,在中常侍管霸、苏康的苦谏下,最后才没有杀掉她们。不久,窦武和陈蕃等人谋诛宦官,事泄露,中常侍曹节等矫诏杀死窦武,即把太后迁于南宫云台,其家属迁于比景 (今越南南部)。灵帝还算念及太后曾援立自己,对窦太后比较照顾。建宁四年(171)十月初一,曾率领群臣朝见太后,并亲自为她祝酒。以后又听从黄门令董萌的劝告,增加太后的供养。但太后心里悲愤,到熹平元年 (172),终因母亲死在比景,感伤而死。死后与桓帝合葬宣陵,谥 “桓思皇后”。
除了外戚,桓帝的宗室也有众多的亲属。首先是他的父、祖。他们虽已早故,但桓帝称帝后,仍然大加封赠。他在继位的第二年,就下诏追尊父亲刘翼为孝崇皇,葬陵曰博陵; 祖父刘开为孝穆皇,祖母赵氏为孝穆皇后,葬陵曰乐成陵。接着,他因母亲匽明尚在,尊为博园贵人。到和平元年 (150),梁太后去世,桓帝即尊母亲为孝崇皇后,遣司徒持节奉策授与玺绶,称永乐宫。置太仆、少府以下官员和虎贲、羽林卫士,分钜鹿九县为母亲汤沐邑。三年后,母亲去世,他又为母亲大办丧事,命兄弟平原王刘硕主丧,礼仪制度和恭怀梁皇后一样,起庙与刘翼合葬博陵。桓帝对于父、祖的追尊,实际主要是为了表明皇权的神圣而已。
桓帝没有儿子,生有三女。长女刘华,延熹元年 (158)封为阳安长公主,嫁不其侯辅国将军伏完。次女刘坚,延熹七年封为颖阳长公主。小女刘脩,延熹九年封为阳翟长公主。
桓帝有两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二弟刘硕,建和二年(148)梁太后立为平原王,留居博陵,奉刘翼后嗣,并尊刘翼夫人马氏为孝崇博园贵人。刘硕生活放荡,嗜酒,屡有过失,桓帝于是令马氏管理王家事务。至建安十一年 (206),曹操罢平原国,国除。
三弟刘悝,建和元年七月从兄勃海王刘鸿去世,因无子被太后立为勃海王。延熹八年 (166),因“谋为不道”,桓帝以亲弟不忍治罪,贬为廮陶王,令邑仅一县。桓帝临死前,遗诏复令刘悝为勃海王。灵帝即位后,至熹平元年(172),因遭中常侍王甫陷害,被迫自杀,妃妾11人,子女70人都死在狱中。
姐姐即长社长公主,嫁耿霸玄孙耿授为妻; 妹妹即益阳长公主,嫁寇荣从姪寇尚为妻。
桓帝还有12个伯父和叔父。其中3人封诸侯王,9人封为亭侯。历史记载比较清楚的,有刘政、刘德、刘博和刘淑。
刘政,桓帝大伯父,河间孝王刘开长子。永建七年 (131) 袭爵为王,在位10年去世,谥 “惠王”。子刘建嗣王。在位亦为十年,元嘉元年 (151) 二月去世,谥 “贞王”。子刘次嗣王。
刘德,桓帝叔父,永宁元年 (120) 因乐成王刘党 (明帝子)死后无子,被邓太后封为安平王。元嘉元年去世,谥“孝王”,在位31年。子刘豹嗣王。此外,在建和二年,梁太后又封刘豹弟刘理为甘陵王,奉孝德皇 (安帝父清河王刘庆) 后嗣。
刘博,桓帝叔父,延熹四年 (161),被桓帝封为任城王。在位13年,熹平三年(174) 去世。无子,灵帝封河间贞王刘建子刘佗为任城王,奉其后嗣。
刘淑,桓帝叔父,顺帝阳嘉元年(132)立为解犊亭侯。死后,子刘苌嗣侯。刘苌死后,子刘宏嗣侯,即灵帝。
桓帝在位21年,前13年基本是一个傀儡皇帝。在当时,梁太后临朝听制,梁冀把持朝政,他几乎难以置喙。尽管梁太后在和平元年(150)曾下诏归政,但梁冀专横跋扈,桓帝还不得不仰其鼻息。因此,桓帝的真正亲政,实际是他在位的后8年。而在这8年中,曾发生很多重大事件。用度辽将军皇甫规的话说,就是“三断大狱,一除内嬖,再诛外臣”。所谓 “三断大狱”,一是诛灭梁冀,二是废免邓氏,三是禁锢党人; “一除内嬖”,就是抑制宦官;“再诛外臣”,则是诛杀南阳太守成瑨和太原太守刘质。现简述其经过:
先说诛灭梁冀。梁冀在策立桓帝后,权力达到了顶点。他先是以 “灾异”让梁太后策免太尉杜乔,继而又罗织罪名杀了李固和杜乔。加之桓帝对他极尽尊崇,委以朝中大权,甚至规定他可 “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 又增封其食邑为四县,比邓禹; 赏赐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甲第,比霍光; 还封其弟梁不疑为颍阳侯、梁蒙为西平侯,其子梁胤为襄邑侯,其妻孙寿为襄城君,并加赐赤绂,比长公主。这样一来,梁冀更加专横暴虐。朝中大小政事,无不由他决定;百官的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才能到尚书台办理手续; 地方郡县每年进献的贡品,要先把上等的送给梁冀,然后才把次等的献给桓帝。结果他 “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与”。
梁冀和妻子孙寿都穷奢极欲,他们大肆搜刮财富,修建起豪华的住宅。当时携带财物请求升官或免罪的人,道路相望。梁冀在洛阳周围还霸占了很多园苑,“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亲达河淇。包含山薮,远带丘荒,方圆殆将千里”。并在河南 (今河南洛阳东北)城西起造了一个周围数十里的兔苑,把所有兔子都做上标记,不准捕猎。一个西域商人不知禁忌,误杀一兔,结果就有10余人因此连累而死。他还强掠良民作奴婢,多达数千人,称为 “自卖人”。梁冀一家的残忍贪暴,引起了公愤,民间到处流传着 “梁氏灭门驱驰”的咒骂声。
桓帝对于梁冀的横暴也早有怨恨,只是由于他的两个妹妹都在自己身边,还不敢发作。到延熹二年,机会终于来了,梁冀二妹梁皇后也死了。因此,桓帝就开始策划诛灭梁氏。他去上厕所的时候,单独叫着宦官唐衡,问他宦官中有谁和梁冀不和。唐衡回答有单超、左悺、徐璜和具瑗。桓帝于是与他们五人密谋,决定诛除梁冀,并用牙齿咬单超手臂出血为盟。八月丁丑,桓帝来到前殿,即召尚书入殿,宣告要惩办梁冀。他命尚书令尹勋持节率丞郎以下守宫廷,收符节送省中;命黄门令具瑗将御林军1千余人和司隶校尉张彪共同包围梁冀住宅; 命光禄勋袁盱持节收梁冀大将军印绶,徙封为比景都乡侯。梁冀、孙寿即日自杀,而梁、孙家族全部弃市。其他公卿大臣因牵连而死的数十人,故吏宾客被罢免的有300多人,一时“朝廷为空”。百姓莫不称庆。没收梁冀的家财,拍卖后值钱30多亿,等于当时东汉王朝半年的租税收入。
再就是废免邓氏,上文已述,不再重复。
至于削弱宦官、诛杀外臣和禁锢党人,这三者实际都是相互联系的。桓帝诛灭梁冀以后,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瑷、唐衡5人,因谋诛梁冀有功,被同日封侯,世称“五侯”。单超任车骑将军,位同三公。大权从此又落入宦官手中。他们挟持桓帝,滥行淫威,使得 “中外服从,上下屏气”,乃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单超早死,四侯专横,民间称他们是“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他们作威作福,鱼肉人民,“金银罽毦(羽毛装饰品),施于犬马。多取良人美女,以为姬妾; 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其仆从皆乘牛车而从列骑。又养其远亲,或乞嗣他姓,或买奴为子,并以传国袭封。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残害百姓”。实际他们就是强盗。
宦官四侯及其亲属的专横,不仅遭到朝中正直官员的反对,而且也引起了桓帝的担忧。因为他们势力的过分强大也威胁到了皇权。所以,他对四侯又慢慢开始限制。桓帝先是重用宦官侯览、段珪、苏康、管霸,分夺他们的权力; 继而借他们残害人民,对他们进行打击。延熹八年 (165),司隶校尉韩演奏言左悺罪恶,及其兄太仆南乡侯左称“请托州郡,聚敛为奸,宾客放纵,侵犯吏民”,桓帝即立刻准奏。结果左悺和左称都被迫自杀。韩演又奏具瑷兄具恭有臧 (贪污) 罪,桓帝也下令征诣廷尉。具瑷只好上还东武侯印绶,自己来到监狱向桓帝谢罪。桓帝下诏贬他为都乡侯,后来就死在家中。接着,桓帝又下诏单超、徐璜和唐衡的袭封者,都降为乡侯; 其子弟分封者,一律免爵。这就是所谓的 “一除内嬖”。
桓帝对于宦官五侯的抑制,只是为了强化皇权。他并不想清除宦官,在对他们略为抑制后,大权还是交给了他们。而新被重用的宦官,在上台后,也同样是残暴专横,鱼肉人民。中常侍侯览,贪侈奢纵,前后竟强夺民田118顷,住宅381所,并模仿皇宫修建大规模的住宅16区,都有楼阁、池塘、苑园。另一方面,由于宦官专权,他们的爪牙被安插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机构,选举不实的情况也更为严重。当时的民谚对此就讽刺说: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等良将怯如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东汉王朝,也为了自己的政治出路,一部分正直的官吏和一些太学生及郡国生徒,就联合起来发起“清议”。他们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在舆论上对宦官集团猛烈抨击。同时,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也极力打击宦官势力。南阳太守成瑨、 汝南太守刘, 就是两个着名代表。
延熹九年,成瑨在南阳逮捕了富商张氾——此人倚仗宦官权势横行乡里,正遇上桓帝宣布大赦,而他在功曹岑晊和中贼曹吏张牧的支持下,为了打击宦官,竟置大赦不顾,杀了张氾,并收捕其宗族宾客200多人也都杀了,然后才向桓帝上奏。同样,刘瓆在汝南逮捕了与宦官相勾结的小黄门赵津,也不顾赦令,将赵津拷杀。这样一来,引起了宦官集团的强烈愤怒。侯览立刻就指使张氾之妻上书讼冤,其他宦官也接着纷纷 谮告。于是,为了保障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是给家奴出气,桓帝就将成瑨、刘瓆一齐逮捕,命有关部门审理。最后两人都被弃市。这就是所谓 “再诛外臣”。
在打击宦官的正直官吏中,比成瑨 、刘瓆更有名的,是襄城 (今河南方城)人李膺。他是当时反对宦官集团斗争的领袖。李膺字元礼,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曾任太尉。他任河南尹时,因打击阉党而被下狱。不久,司隶校尉应奉上书为他求情,又被赦免,后来即任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任野王令,贪残无道,至杀孕妇,畏罪躲在张让家中。李膺知道后,即率吏卒到张让家搜出处死。因此,很多宦官都害怕李膺,休假时不敢走出宫门。李膺取于打击当权的宦官,名声越来越高,士大夫如能得到他的接待,被认为是极大的荣誉,称之为 “登龙门”。他与太尉陈蕃、南阳太守王畅都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敬重,所谓 “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 (陈蕃字),天下俊秀王叔茂 (王畅字)”,就是当时太学诸生对他们的评赞。以李膺为首的反宦官斗争激怒了当权的宦官集团。延熹九年,宦官派人诬告李膺等交给太学生、郡国生徒,“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大怒,于是诏令全国,逮捕 “党人”,收执李膺、陈实等200多人。有的党人逃走没有捕获,桓帝就悬金购赏。一时间,使者四出,相望于道,反宦官的斗争遭到严重挫折。第二年,在尚书霍谞、城门校尉窦武的表请下,桓帝对 “党人”略为宽恕,下诏将 “党人”赦归田里。但规定他们都终身禁锢,不得做官。这就是桓帝时着名的 “党锢”。以后灵帝时又进行了一次 “党锢”,对 “党人”的迫害也更为残酷,详细情况请参阅本书 《汉孝灵帝刘宏》,这里不再重复。
桓帝所以禁锢 “党人”,目的是强化皇权,以巩固刘氏王朝。但实际上,这不但没有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反而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因为大批地主阶级的智士,都由此丧失了对东汉王朝的信心。就 “党人”而言,李膺、陈实等虽然遭到压制,但通过 “党锢”,他们却获得了社会上更广泛的同情。如 “党人”范滂离开洛阳返回家乡时,“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 (车)数千辆 ”。所以,反宦官斗争的浪潮此后反而更为高涨。尽管后来灵帝又进行了一次“党锢”,其结果也仍然是无济于事,只能是使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愈加动摇而已。不久,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的统治也就分崩离析了。桓帝作为始作俑者,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除了以上所说,桓帝还有一项卖官鬻爵的弊政。当时由于统治阶级的奢侈腐朽,国家财政已基本枯竭。在这种情况下,桓帝一方面采取对农民加重剥削的办法来解决财政困难,如延熹八年令郡国有田者每亩交10钱为税;另一方面也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主要就是减借百官俸禄,借王、侯国租税和卖官鬻爵。桓帝的卖官鬻爵是从延熹四年 (161)开始实行的。这一年,零吾羌和先零羌等少数民族起义,活动到了三辅 (今陕西省中部地区) 地区,桓帝为了减轻国库的财政支出,就下诏减发公卿百官的俸禄,借贷王、侯的一半租税,同时下令以不同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桓帝卖官鬻爵的这项弊政对当时影响极坏,不仅贪污成了合法行为,直接破坏了吏治,而且由于贪官污吏的搜刮,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并为灵帝时更大规模的卖官鬻爵开了先河。
和以前相比,桓帝时期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更为尖锐。仅据不完全统计,桓帝在位的21年内,各族人民的大小起义就有40多次。如延熹二年爆发的羌族人民第三次(第一次羌族大起义是在安帝时期,第二次是在顺帝时期)大起义,声势非常浩大。当时郡县官吏贪残暴虐,放纵妄为,引起烧当、烧何、勒姐等部羌人的反抗,起义范围扩展到三辅及并、凉二州的很多地区。桓帝派护羌校尉段颎曾对羌人血腥屠杀,但起义仍不断蔓延。后来,中郎将皇甫规代替段颎镇压羌人,采取屠杀与招抚相结合的办法,斥逐贪官污吏100多人,才把起义逐渐平息下去。延熹六年的冬天,段颎再任护羌的校尉,对羌人又进行更为残酷的屠杀。永康元年(167),西羌各部就先后被段颎镇压下去。接着,段颎移兵向东,血洗杂居于三辅、安定、北地、上郡、河西等郡的羌人。到灵帝建宁二年 (169),东羌诸部也被镇压,羌族人民的第三次大起义就最后失败了。
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更是直接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永兴二年(154),公孙举、东郭窦在泰山、琅邪一带起义,他们攻杀长吏,起义军曾发展到3万多人。延熹五年(162) 以后,荆州南部地区的人民也举行了英勇的起义。他们与官军连年作战,并与当地戍卒联合,先后进攻长沙、零陵、桂阳、苍梧、南海、交阯等地,起义军发展到好几万人。这些起义后来虽然都被镇压,但是人民并没有屈服。当时有一首民谣就说:“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人民的反抗怒火只是被暂时压抑而已。所以,到灵帝中平元年 (184),随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更加腐败,终于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在延熹十年六月,桓帝将这一年改元为永康元年,是希望通过改元能使东汉王朝长治久安,也能使自己长期腐朽生活的虚弱身体永远健康。但事与愿违,不仅东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他自己也从此一病不起。终于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丁丑 (168),他就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死于洛阳宫中的德阳前殿,年仅36岁。桓帝死后葬宣陵,谥“孝桓皇帝”,庙号威宗。
上一篇:桓宗李纯祐
下一篇:济北王慕容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