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帝拓跋焘
正平二年(452)三月的一个黄昏,永安宫中静悄悄的,西下的夕阳,斜斜地照在垂下的床帐上,魏主因酒醉已经歇息了好半天。侍臣进来探视,轻轻揭开帏帐后,吓得魂魄俱裂,狂呼而出。原来,魏主在睡梦中已不知被哪一位叛臣勒死,宫中顿时乱作一团,中常侍宗爱伪造皇后之令,秘不发丧,杀死东平王翰,迎立南安王余,方始将混乱平息下来。这位酒后被刺的皇帝,即是少年嗣位,统一北国,建立了赫赫武功的北魏的第三位皇帝——魏太武帝拓跋焘。
少年嗣位 平息边患
拓跋焘,字佛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少年时的拓跋焘就表现出聪明能干,豁达大度的气质。泰常七年 (422),15岁的拓跋焘被封为太平王,立为皇太子,又被授予相国加大将军官衔,管理政事。不久,拓跋嗣患病,便让他统摄朝政,总理政务。第二年(423),拓跋嗣病亡,拓跋焘即皇帝位。
始光元年 (424),拓跋焘即位当年,柔然首领大檀便统率骑兵六万,侵入云中 (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杀人掠地。年仅17岁的拓跋焘闻讯后亲自带兵,日夜兼程,只三天两夜即赶至云中。但还没等队伍休整一下,大檀的大股骑兵就扑过来,将拓跋焘的兵马团团困住,里里外外围了五十多重。情势十分危急,北魏士卒已恐慌起来。拓跋焘在马背上镇定自若,分划布置。士兵见自己的年轻统帅临危不惧,情绪也很快安定下来。在拓跋焘的指挥下,首先射杀了柔然的前锋部帅,大檀见形势不利,只得率军撤退。拓跋焘在即位后的第一次亲征中,就以其卓越的胆略,取得了成功。第二年,拓跋焘又亲自发兵五路,征讨柔然。为了取得速战速决,出敌不意的效果,他果断下令,将军中辎重全部留下,只带十五天的干粮,轻骑前进,穿过沙漠出击柔然,大檀闻讯后惊慌失措,率众向北逃窜。
拓跋焘主动出击柔然, 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神二年 (429)。 当时朝廷内外重臣都不同意这次军事行动。张渊、徐辩等以天象不利为理由,预言出征柔然必败。支持他北伐的汉族大臣崔诰,也用天文占卜,逐条反驳张、徐。这时正巧刘宋也准备进犯北魏,拓跋焘当机立断,对大臣们说: “刘宋自顾不暇,北犯构不成大的威胁。即便能来,我们若不先将柔然消灭,也会腹背受敌。”下令发兵征伐柔然。这次出击,使柔然大檀措手不及,仓促烧毁帐舍,带着部众向西狂奔。拓跋焘指挥部队,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纵横分兵搜讨大檀残部。被北魏前后降服的柔然有三十多万家,掳获的马牛羊达几百万头。敕勒部 (高车部) 也有几十万人向北魏投降。这些降附的部落,都被拓跋焘迁到漠南几千里的边境上,在北魏的军事监督下,从事农耕和畜牧。他们每年向北魏交纳大量贡税,致使北魏毡毛皮货堆积如山,马牛羊的价格也大大跌落。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战争,也在打退柔然之后,达到了一个高潮。
北魏的另一大敌夏,是匈奴族铁弗部建立的政权。夏的皇帝赫连勃勃占据关中地区,定都统万(今陕西榆林),是当时势力比较强大的一个政权。始光二年(425),赫连勃勃死去,夏发生内乱。拓跋焘认为时机已到,于次年 (426) 分兵两路攻夏; 一路攻长安,一路攻统万。拓跋焘乘夏的重兵与北魏的将士在长安相持而统万空虚的机会,亲自率三万轻骑,日夜兼程,突袭夏京。北魏群臣都劝阻拓跋焘说: “统万城防坚牢,不是短时间可以攻克的。现在您轻骑前往,进难能攻克,退又无所凭据,不如让步兵带上攻城的械器一起进讨。”拓跋焘坚定地对臣下说: “我明白兵法以攻城为最下策,不到万不得已不可采用。可是现在如果等准备好了攻城器具,步、骑一同前往的话,敌人闻知,一定会加固防守。若进攻而不能尽快拿下,粮食吃尽,士兵疲劳,进退不得,如何得了! 我率领轻骑速进,直临统万,敌人见我轻骑深入,必然会掉以轻心,我再假装长途奔袭,嬴弱疲惫去引诱他们,只要他们能出城作战,我就必定可以擒获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我们的将士远离家乡二千多里,又有黄河相隔,全靠着一鼓锐气,决战时必将义无反顾,这时就叫置诸死地而后生。”于是率轻骑直临统万,分兵埋伏在深谷,只率几千人到城下,依计而行。果然将夏王赫连昌步骑三万引出了城。拓跋焘且战且退,夏兵分作两翼,鼓噪追来,约行了五六里,突然风雨骤至,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北魏宦官赵倪又劝谏拓跋焘说:“现在风雨从敌人那边过来,他们顺风,我们逆风,天不助人,应尽快退避敌锋!”这时崔浩在旁呵叱道: “我军千里远来,在此一战,敌人贪进不止,后军已绝,我们正好伏击,天道无常,全凭人事作主呢!”拓跋焘连声称善,继续引诱夏兵到深谷中,一声鼓号,北魏伏兵四起,拓跋焘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入夏兵阵中,与赫连昌展开激战。拼杀中,拓跋焘的坐骑突然失蹄下仆,眼看敌人的兵器已逼到面前,千钧一发之际,拓跋焘腾身跃起,拔刀刺毙敌人,又乘马驰突,砍杀敌骑十余人。在拼杀中,拓跋焘的手掌又被乱箭射中,为稳定军心,拓跋焘仍奋击不止,北魏军心大振,一齐杀上,夏军大败,赫连昌欲逃回城中,又被拓跋焘截住归路,没奈何拨马斜奔,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拓跋焘乘胜攻城,城中无主,立即溃散。魏军进入统万后,拓跋焘率群臣亲自巡阅全城,见到基厚坚固的城墙,高大的殿阁楼台,雕镂得穷极工巧,装饰绮绣。不由得感慨地对左右说: “小小国家,滥用民力到了这种地步,怎能不灭亡啊!”攻下统万以后四年多, 神四年 (431), 拓跋焘又率轻骑攻取夏后建的都城平凉 (今甘肃平凉市西南),夏的残余势力最后被消灭。
第二年 (432),拓跋焘又率军亲征割据辽东、辽西的北燕,瓦解了由北燕控制的大郡,将其三万余户迁到幽州(今北京附近)太延二年(436年),拓跋焘再次出兵北燕,北燕王冯弘逃奔高丽,旋即被杀,北燕灭亡,北魏取得了整个辽河流域。这时,整个黄河流域仅剩了一个割据河西的北凉政权与北魏相持。北凉是少数族卢水胡沮渠蒙逊所建,都姑臧 (今甘肃武威县),占地极广,蒙逊在位时派其子安周入侍北魏,接受北魏的封赏,另一方面也派使者与江南通好,接受南朝的册封。这时北凉的势力还较强,拓跋焘也与其维持着表面的交好。蒙逊死后,儿子牧犍继位,昏庸无能,国政渐荒,拓跋焘见时机已到,便于太延五年,(439) 罗织了牧犍十二条罪状,亲自率军讨伐。牧犍自知难以抵挡,便与大臣一起,自缚其手,向拓跋焘请罪。拓跋焘一面给他松绑,以礼相待,一面统军入城,收抚户口二十余万,派乐平王丕及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守凉州,命牧犍带领宗族及凉州吏民三万户,迁徙到京都平城,北凉遂亡。
拓跋焘少年嗣位,东征西战,凭着他卓越的军事胆识和政治才能,终于完成了北中国的统一,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求贤纳才 兴学修律
拓跋焘完成了北中国的统一事业后,便着手发展社会经济,建立健全北魏有效的社会制度。在这一方面,他也同样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拓跋焘首先借重汉族士大夫,帮助他建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提倡汉族先进文化。最早为拓跋焘信用的是着名汉人士族清河 (今山东临清) 人崔浩。在拓跋珪时他随父亲崔宏入魏,经历道武、明元两代,颇得重用,参与北魏朝廷礼仪的制定、策诏的颁发和军国大计的谋划。拓跋焘即位后,对他十分尊重,在东征西伐,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一直让他跟随左右,帮助出谋划策。为了求贤纳才,拓跋焘多次下诏各州郡官员,礼贤下士,延请汉族有识之士为北魏政权服务。神四年(431),拓跋焘下诏说: “现在天下基本安定,应该偃武修文,整顿纲纪,我朝思夜想的是如何将埋没在民间的俊才逸士荐举上来。”他在诏书中列出了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勃海高允、太原张伟等一连串声望卓着的州郡名士,下令让州郡官以礼相待,延请他们到京师,拜为中书博士。第二年正月,拓跋焘又再次下诏,表明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到年底时,他得知州郡官员在奉命通知贤良名士进京时,往往有胁迫威逼行为,又特为下诏,告诫州郡官吏在征召士人时要待之以礼,不可强行遣送。这样,在拓跋焘的大力倡导和寻求下,一大批通晓经义、文章冠世的名儒学者,有感于他的诚意,纷纷来到平城。高允曾写了一篇 《征士颂》,对拓跋焘统一北国后,偃兵息武,提倡文治,礼贤下士,延请俊秀的做法大加称颂。其中有名有姓有籍的士人,就列举了三十四人,反映了拓跋焘政权人才济济的兴盛景象。
拓跋焘在南征北战的军事活动中,还十分注意从敌对营垒中搜罗汉族士人。张渊、徐辩,原是夏国的太史令,攻占统万后,拓跋焘将他们送到平城,依旧让他们担任原职。夏中书侍郎胡方回,夏灭后入魏任北镇司马时,为镇写奏表,拓跋焘看表后觉得写得很好,连声称赞,知道是胡方回的手笔,便马上将他召回京中,任为中书博士,后又擢升为侍郎。西晋之末,中原不少学者到凉州避难,自此以后,凉州成为汉族文化在西北的一个中心。拓跋焘在太延五年 (439),灭北凉后,对这里的文人学者,一概加以礼遇,延请他们到平城做官或教授。索敞、常爽是当时有名的两位学者,索敞的学生,有几十人担任了北魏的重要官职。常爽在拓跋焘的支持下,办馆兴学,门徒七百多人,不少做了北魏的高官,京师学风,也因此兴盛。凉州名士张湛,由凉州入平城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因才干突出, 被赐男爵加宁远将军。 此外, 其他凉州士人如宗饮、 刘、 赵柔、 阴仲达等也各因其才,一一加以任用。这批凉州士人,对北魏的 “文治”,作出了很大贡献。
拓跋焘对于北来投奔他的南朝人,也能够大胆使用和充分信任。琅邪王慧龙,在拓跋嗣时由刘宋辗转来到北魏,后来受到拓跋焘的赏识,被任为荥阳太守,在任十年,文治武功,农战并修,声名大着。南朝几次派大将率军到淮、颖一带侵扰,都被王慧龙打退。王慧龙成了刘宋北侵的一个重要障碍。宋文帝刘义隆便决定使用反间计来离间王慧龙与北魏的关系。很快流言四起,说王慧龙因功高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官位,准备暗中接引南兵,乘机捉拿北魏大将司马楚之,以投靠南朝。拓跋焘听到传言后说:这决不可能!之所以有这些流言,无非是反间计的故伎重演。拓跋焘为了表示对王慧龙的信任,还特意赐给王慧龙加有他的印玺的亲笔书信,说:“刘义隆害怕将军,就象害怕老虎一样,想用反间计加害于你,我心中十分明白。对于这些流言蜚语,希望将军不要放在心上。”正是由于拓跋焘这种任人不疑的胆识和策略,使得当时南北一大批有识之士会聚于北魏,对北魏实现鲜卑族和汉族的合作统治,和政权的稳固,起了很大作用。
随着北魏入主中原,统一北方,拓跋焘明确意识到: 只有通过兴办学校、开馆授经,提高鲜卑族官员的汉化水平,才是接受中原汉族封建统治思想和理论的最有效手段。因而在他继位不久,在南征北讨的同时,于始光三年(426),便在京师城东办起了太学,并在学内祭祀儒学祖师孔子和他的弟子颜渊。表明他对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族文化的尊崇。太平真君五年 (444),拓跋焘又下诏说: 北魏长期以来,多因忙于武事而未及文教,不利于整顿乡风民俗和制定行动的规范准则。从现在起,自王公大臣到卿大夫,王公贵族的子孙都要进太学接受教育,学习经史。对于皇位继承人的汉化教育,拓跋焘更为重视。他亲自选派精通经史的儒学大师高允,做为太子拓跋晃的师傅。在高允的教授下,太子晃对儒学经史有了很深的造诣,并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又聘请名儒李灵教授皇孙拓跋浚。
拓跋焘在位28年,大约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时间相当。在当时南北对峙的情况下,有时兵戈相向是难以避免的。但因拓跋焘向慕南风,倾心汉化,因而在近三十年中,双方遣使通好的次数远多于金戈相见的次数。拓跋焘即位的第二年,就派龙骧将军步堆等出使南朝,开始了南北的通好,接着刘义隆也派使者访问北朝,自此以后南北双方的使者往来频繁。拓跋焘倾慕汉文化,曾多次请求与刘义隆结为姻亲之好。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南下攻宋,兵马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县东南)。拓跋焘亲临江边,在瓜步山设了行宫,派人向刘义隆奉献骆驼、名马,并再次请求修好通婚。刘义隆也派使臣田奇过江送来奇珍异味,拓跋焘拿起其中一个黄柑就吃,并举杯畅饮送来的美酒。周围的人急忙向拓跋焘耳语,让他小心食物中有毒,拓跋焘毫不理会,面无异色。又把皇孙拓跋浚介绍给田奇说: “我这次亲自远道而来,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实在是想将以往的友好关系继续下去,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使南北两朝永远结为姻亲之好。刘宋若能将宗室之女嫁给我这个孙子作妻子,我也把宗女嫁给武陵王 (即宋孝武帝刘骏)。从此以后,决不会再有北魏的一匹战马南下!”并举手指天,表示自己的诚意。虽然最后因刘宋某些当政者的民族偏见,南北双方的联姻没有实现,但应该说拓跋焘这个愿望是很诚恳的。
北魏统一北方后,出任地方官吏的,大多是拓跋贵族。他们没有什么法律观念,平时任意贪污勒索。拓跋焘把修订律法、整顿吏治,看作是汉化的标志和确立统治秩序的关键。 神四年 (431), 他就下诏让司徒崔浩改定律令, 二十年后, 又命令太子少傅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拓跋焘对他们说: 制定刑罚,宽、严、疏、密,一定要适中,对不利于百姓的地方,要加以增删。让游雅等根据这一原则,修订了三百九十一条律令。他多次下诏,告诫地方官吏设法减轻人民负担,诏令他们要严于律己正身,不得玩忽职守。拓跋焘自己也首先带头节俭,平时的吃饭穿衣,仅仅是充足而已,不讲华丽排场。当时,众大臣曾请求加固京城和修膳皇宫。并且还从《易经》中引证说: “王公贵族设置险峻的城堡,用来守卫他们的国家。”又用汉代萧何的话作为证明说: “天子把四海作为他的国家,假若皇宫住室不壮丽的话,就不能显示他的威严。”拓跋焘回答说:“古人也有一句话叫做 ‘国家安全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城墙的险峻坚固’。夏的城墙倒是用蒸过的土修建的,坚硬得象石头一般,可我一样将他消灭了。国家的安危,难道在于城墙吗? 现在天下尚未完全统一,正是需要民力的时候,大兴土木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萧何的话,也并非全都是正确的。”拓跋焘平时赏赐的,也全都是真正为国尽忠尽力,舍生忘死之人,至于亲戚宠臣,都不曾赐给多余的物品。
拓跋焘又针对官员中徇私情、废王法、官官相护等恶劣的官场作风,在太延三年(437)下诏宣布:全国的吏民都可以检举、告发不按法办事的官吏。又在各州郡设刺史,以监督、考察地方官员。太平真君四年(443),拓跋焘决定让16岁的太子晃作他的副手,总揽国家大事。又下诏让年事已高的诸功臣元勋享受优厚的待遇退休养老,提拔贤俊的年轻人才充实百官队伍。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措施,使比较保守的老一代鲜卑旧臣撤下来,补充上了受过汉文化教育的青年贵族,对于北魏的政权建设及发展步伐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残害功臣 未克善终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盛夏的一天,一辆囚车载来一个白发苍苍的犯人,停在北魏都城南面的刑场上。这位倍受凌辱的白发囚犯,就是身经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三朝,为拓跋焘运筹帏幄,官高位尊的汉族士人崔浩。和崔浩一同被处死的,还有他的全家和同宗的亲属。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几家当时着名的大族也被牵连,死了许多人。又有谁能料到,这样一个为几代皇帝所信任的重臣,会遭到如此惨祸!
拓跋焘虽然为北魏的武功文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长期的军旅征伐生活及残酷的政治斗争,也养成了他残忍的性格,果于杀戮。这种情况到了晚年尤甚。在统一北国,励精图治的过程中,他重用汉族士人,倾心汉化,但毕竟他与汉族士大夫之间的民族界限并没有完全消除。汉族士人王慧龙,原是西晋以来的世家显贵,来到北魏以后,崔浩的弟弟羡慕王家的门第,把女儿嫁给了他。有人说,王慧龙并不是真正的王家。但崔浩第一次见到王慧龙,就不禁赞叹道: “不错,这是真正的王家后代!”原来,王家人在生理上有个特征, 世代都出酒糟鼻 (当时叫做,zha音渣) 江东称他这一族叫 “王”。 王慧龙不仅酒糟鼻,而且鼻子特别大,崔浩曾多次在王公贵族面前称赞王慧龙是 “真正的贵种”。鲜卑贵族公孙嵩听后,很不高兴,便告到了拓跋焘那儿,说崔浩如此称赞南边来的汉人,是有意讪笑我们鲜卑拓跋族。拓跋焘听后也大为恼怒,将崔浩召来训斥了一顿,强迫崔浩免冠谢罪才算了事。拓跋焘是不能容忍除了他之外,还别有 “贵种” 的。到了太平真君十一年 (450),拓跋焘终于借着修北魏国史一案,惩处了三朝老臣崔浩等一批汉族重臣名士。
原来,崔浩和高允等人奉拓跋焘之命纂修国史。崔浩主张据实直书,史书修好了,又刻石立在大路边,让人们观看,一些 “直书”暴露了拓跋族先祖的秘事。一时间皇室秘闻成了路上来往行人的谈话资料,惹得鲜卑贵族大为恼怒,纷纷到拓跋焘面前控告崔浩,说这是故意张扬北魏的丑事,丢鲜卑人的脸。拓跋焘也很气愤,因而便兴起了一场大狱,下诏族诛崔浩,连与崔浩同宗和有姻亲关系的士族,都受株连遭到了灭族之灾; 参与国史编修的宗钦、段承根等名士也被处斩。只有高允因得到太子晃的多次求情,才被赦免。虽然此后不久,拓跋焘追忆及崔浩的智谋与功劳时感叹道:崔浩可惜!但是悔之晚矣了。
拓跋焘对于其他的各少数族人,基本上也是采取高压和歧视的政策。太平真君十二年 (451)拓跋焘南征刘宋,围攻盱眙 (今江苏盱眙县北),写信给刘宋守将臧质说: “我调来攻城的士兵,都不是我们鲜卑人。城东北面是丁零人和胡人,城南面是氐人和羌人。你们打死丁零人,正好可以减少我常山 (今河北正定县南)、赵郡 (今河北元氏县东) 的叛贼; 打死胡人,可以减少我并州 (今山西太原市南) 的叛贼; 打死氐人和羌人,可以减少我关中的叛贼。你们若是打死这些人,对我并没有坏处。”由于拓跋焘的这种民族压迫的政策,被征服的少数族人不是被充当北魏征伐战争中的炮灰,就是被强行迁离祖居地,为北魏从事畜牧和农耕生产。因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太平真君六年(445)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 (今陕西黄陵县西南) 起义,揭开了拓跋焘末年各族人民起义的序幕。当时民间盛传谶语“灭魏者吴”。盖吴揭竿而起后,氐族、羌族、匈奴族以及汉族的广大民众群起响应,纷纷投奔义军,义军声势浩大。当盖吴西攻长安时,河东郡 (今山西永济一带) 少数族三千余人,由薛永宗率领起义,与盖吴遥相呼应。拓跋焘派了六万骑兵分三路进攻起义军,都被义军打败。第二年(446) 的春天,拓跋焘又亲自率领军队前往镇压,途中见到稍有与盖吴通谋之嫌疑的人便不分青红皂白,格杀勿论。到长安时,拓跋焘偶然到一个佛寺中,发现寺院中藏有兵器,便怀疑寺中的僧人与盖吴暗中相通,下令将全寺的僧众全部诛杀。并由此而下令全国:“各镇诸军以及刺史,只要见到有浮图形象以及佛经,都要全部焚毁,和尚不管老少,都要全部坑杀。”最后,盖吴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边冏 (jiong音炯)、梁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王元达在略阳郡(今甘肃秦安一带)领导的起义又随之而起,使拓跋焘穷于应付。
拓跋焘晚年,用太子拓跋晃为副手,总摄国政。拓跋晃聪明干练、为政精察,将国家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拓跋晃与拓跋焘宠信的一个宦官宗爱以前就有不和,宗爱见拓跋晃日得拓跋焘的信任,害怕以后拓跋晃登上帝位后对自己不利,便常常在拓跋焘面前说太子为了早日登基,密谋杀父。拓跋焘虽然信任太子,但这种性命攸关之事,岂肯马虎,一怒之下,便将拓跋晃手下的十几个帮助处理政务的大臣全部处斩。害得拓跋晃一惊之下,日夕恐惶,卧病不起,正平元年 (451) 六月竟然病殁了。拓跋晃死后不久,拓跋焘查知并无反叛之事,知道太子无罪,很为他的早逝悲伤,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又封晃的儿子濬为高阳王,对他格外钟爱。宗爱见拓跋焘对这件事非常后悔,害怕他怪罪自己,便暗自设计,趁拓跋焘酒醉独卧永安宫之时,将其勒杀。可叹英武果毅的拓跋焘,一生叱咤风云,最后竟因宠信小人,在他正当壮年之时,不明不白地死于宦官手中。谥号太武皇帝,葬于云中金陵,庙号世祖。
上一篇: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下一篇: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