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刘询
一、坎坷的经历
汉宣帝姓刘名询,小名病已。他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出生在皇宫,但在登基作皇帝之前,曾经有一段命运多蹇的坎坷经历。
汉宣帝出生于征和二年(前91)。他的父亲是汉武帝的孙子,因其母亲家姓史,故史称“史皇孙”。汉宣帝的母亲是王夫人。汉宣帝刘病已生下才几个月,西汉朝廷发生了 “巫蛊事变”。在这次事变中,他的祖父戾太子刘据和他的父亲史皇孙、母亲王夫人都被害身亡。襁褓中的刘病已受其祖父“反叛”之罪的牵连,被关进了监狱。一夜之间,尊贵无比的皇曾孙变成了孤立无援的阶下囚,命运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的残酷无情! 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年幼的刘病已受到了两个人的关心和保护,使他渡过了5年的铁窗生涯,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在民间长大成人。首先给他提供保护的是邴吉。邴吉当时官任廷尉监,是掌管中央司法事务的九卿廷尉的重要助手,具体负责审理关押在长安监狱中有关 “巫蛊”事件的犯人。邴吉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见几个月的婴儿也受到 “巫蛊”事件的牵连,心中不平,就找到几个可靠的女犯人,让她们负责照看刘病已。为了使一个多年照看刘病已的女犯刑满之后留下继续看护刘病已,他甚至花自己的钱雇佣这个女犯。正是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年幼体弱的刘病已在监狱这种恶劣的环境里生活了下来。在刘病已四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灾祸险些致他于死命。事情是这样的。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得了重病,不久于人世的恐惧和想保持权力富贵的渴望,使他变得多疑和暴戾。这时,一些方士对汉武帝说:“陛下所以得病,恐怕与邪气的冲犯有关。据我们观察,长安监狱的上空有 ‘天子气’,这是陛下致病的原因,只有把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统统杀掉,消除邪气的根源,陛下的病才能好。”急于保命的汉武帝马上下令: 杀掉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当执行这一命令的官员深夜来到关押刘病已的监狱宣布这一命令时,遭到了关心刘病已命运的邴吉的拒绝,他说: “皇曾孙在这里,我要对他的安全负责。至于其它犯人,都不是死罪,不能滥杀无辜!”由于邴吉刚直不阿的保护,幼小的刘病已又一次死里逃生。事后,汉武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下诏表彰了邴吉的行为。刘病已五岁那年,经大赦出狱,由邴吉护送到了他的祖母家。难能可贵的是对这一段历史,邴吉本人一直秘而未宣,宣帝即位很长时间以后,才从别人口中了解到真情,可见邴吉确实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刘病已出狱后不久,朝廷又下令将他列入宗室,由朝廷发放其生活费用,此后得到了张贺的关怀和帮助。张贺官任掖庭令,曾是戾太子的旧吏,又是直接负责照顾刘病已机构掖庭的长官,所以特别关心刘病已。从刘病已六七岁起,张贺就自己出钱给他找老师,使他很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刘病已长到十六七岁,张贺又给他娶了妻子,这就是以后的许皇后。在坎坷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刘病已从小早慧好动,他不仅聪敏好学,而且还喜欢结交朋友,斗鸡走马,甚至有时惹事生非,打架斗殴。这些经历,使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民间百姓的疾苦、吏治的得失、世间的不平有着深刻的了解。和那些生长于深宫中的膏粱皇帝不同,这对他以后成为一代名君,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命运在汉宣帝一生中发挥了奇异非凡的作用。如果不是汉昭帝早亡无子,之后又发生了霍光废除昌邑王事件,刘病已也许只能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在民间度过他默默无闻的一生。但在他18岁那年,对他一向残酷的命运之神向他微笑了。这一年,西汉朝廷发生了一次大事变。在这次事变后,刘病已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使他有机会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那是在元平元年 (前74),年仅21岁的汉昭帝去世了。由于没有儿子,使西汉王朝出现了一次政治危机: 由谁来继承皇位,填补昭帝去世而造成的权力真空。其时,汉武帝的儿子中仅剩下广陵王刘胥一人,许多大臣都倾向于立广陵王刘胥为皇帝。但这一建议遭到了霍光的否决,他认为广陵王刘胥 “内行不修”,不可立为皇帝。最后反复挑选,由霍光定策,决定征昌邑王刘贺到长安,择时立为皇帝。昌邑王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其父是昌邑哀王刘髆,他到京不久,就举行了正式的即位仪式,接受了大臣们奉上的皇帝印绶,称皇帝行政。但他没有想到仅做了27天皇帝就被赶下了台。据史书讲,当时以霍光为首的朝廷大臣们联名上书皇太后,要求废掉刘贺的皇帝称号。他们所列举的主要罪名是刘贺在为昭帝行服期间“行淫乱”。那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那就是对权力的角逐。刘贺是以藩王身份入主西汉朝廷成为皇帝的。拥立他的以霍光为首的朝廷大臣们原以为刘贺当上皇帝后一定会感谢他们的援立之功得到依赖与重用,从而达到维护他们既得利益的目的。没想到刘贺把昌邑国中那套原班人马都带到长安加以重用,冷落了有援立之功的朝廷大臣们。这对以霍光为首的原朝廷大臣的权力和利益构成了威胁。之后,以刘贺为首的集团和以霍光为首的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越演越烈,矛盾日益激化。最后,以霍光为首的朝廷大臣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借助皇太后的力量,废掉了刘贺,把刘贺的200多个旧臣全部杀掉,彻底地消灭了以刘贺为代表的外来势力。但废除刘贺之后,推荐谁来作皇帝?这就成为当时统治集团面临的一个非常复杂和棘手的问题。经过了反复排比和慎重考虑,他们选中了刘病已。理由是,首先,他来自民间,政治上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势力,当上皇帝后,很自然地要感激推举他作皇帝的人,而且肯定不会触犯西汉朝廷当权集团的既得利益。其次,他比较年轻,年仅18岁,缺乏政治统治经验,立为皇帝之后,政治上容易控制。基于以上考虑,以霍光为首的朝廷大臣们把刘病已接进了皇宫,先封为阳武侯,继而举行了隆重的即位大典,奉上皇帝印绶,谒祭了祖庙。就这样,刘病已一步登天,成为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这时,他正式更名叫刘询。
二、消灭霍家势力
汉宣帝即位之初,朝政掌握在霍光手里。西汉从武帝起实行了 “中外朝” 的行政改革,中朝就成为当时西汉中央政府的决策机构,而中朝的首领大司马大将军也就成为仅次于皇帝的最有权势的官员。汉武帝临去世前,曾下诏命当时的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助昭帝进行统治。昭帝即位时年方8岁,身为大司马大将军的霍光,也就成为朝政的最高主持人,史书讲当时“政事壹决于 (霍)光”。特别是几年之后,霍光消灭了和他争权的上官桀集团,西汉朝廷成了霍光的一统天下。昭帝虽然在18岁以后亲政,但基本上还是委政于霍光,霍光权势极大。霍光为巩固加强他在汉廷中的地位,积极发展个人势力。在昭帝统治后期,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作了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也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霍光又任命他的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他的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的势力网。霍光就是凭借这张巨大的势力网,敢于废除已经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又自作主张拥立了刘病已为汉皇帝,霍光已经成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势和声望,在废除了刘贺的帝位,拥立汉宣帝之后,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宣帝就是在这个时候登基做了皇帝。早在民间时,汉宣帝对霍光的权势和威风就有风闻。尤其在他一夜之间由一个平民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后,更领教了霍光的权威。他一即位,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所以在他登基之日谒见“高庙”时,霍光陪同他乘车前往,他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好象有芒刺在背。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汉宣帝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身单势薄,仅凭着一个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他需要的是忍耐,是时间,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所以在即位伊始,当霍光故作姿态表示要还政于他时,汉宣帝非常 “诚恳”地回绝了,他明确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赏霍光的才能,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并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援立之功,益封七千户。每次上朝,汉宣帝都给予霍光以极高的礼遇。汉宣帝的这一系列行为目的在于消除霍光对他的猜忌和提防,缓和朝廷内部潜伏的政治危机,为他的统治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气氛。18岁的汉宣帝在他即位之初,就表现出灵活的处世策略和机智的斗争手段。
汉宣帝即位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地节二年(前68),霍光去世了。汉宣帝亲自参加了葬礼,按皇帝葬制的规格埋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官职领尚书事。与此同时,汉宣帝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让魏相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中朝的机密决策,后来又提拔魏相作了丞相。继而任命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许广汉以重任,逐渐把权力收归到自己的手里。汉宣帝加强君权的措施,必然引起当权的霍氏集团的抵制,所以在汉宣帝亲政之后,与霍氏集团多次发生冲突。
最初冲突发生在汉宣帝的亲信魏相和霍家之间。起因很简单。有一天霍家的家奴在道上行车,恰巧与御史大夫魏相家的家奴所驾的车相遇,两家家奴为了争道,发生了冲突。霍家的家奴仗势欺人,赶跑了魏相的家奴,砸烂了马车,一直闹到御史大夫府上,脚踢御史大夫府的大门。魏相手下的御史向这些恶奴叩头赔罪,才把事情了结。所以当时的人说:“朝廷百官见到霍家的家奴头子冯子都、王子方都毕恭毕敬,把他们看得比丞相还尊贵。”从此可以看出霍家当时的气势。气焰嚣张的霍家势力,迟早要与汉宣帝为代表的皇权势力发生正面冲突。
不久,霍光夫人毒杀许皇后一事案发,使得汉宣帝和霍氏集团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许皇后叫许君平,是汉宣帝在民间娶的妻子,当时由张贺作媒,年仅十四五岁的许君平嫁给了刘病已,成为汉宣帝的原配夫人。婚后两人感情很好,一年之后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以后的汉元帝刘奭。刘奭生下来不过几个月,刘病已就登基做了皇帝,许君平被封为倢伃。汉宣帝即位不久,朝廷内部就张罗着立皇后。当时,霍光有一个小女儿,年纪与汉宣帝相般配,一些趋炎附势的大臣在霍光夫人的指使下,鼓噪着要立霍光的小女儿为皇后,不断对汉宣帝施加压力。但在这件事情上,汉宣帝表现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借故下了一道诏令,要寻求在民间时曾使用过的一柄极普通的剑。对于这一异常的举动,大臣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不单单是在寻求故剑,而是汉宣帝公开表示自己在婚姻上的态度,决不抛弃结发于民间的故妻。最后,按照汉宣帝的意愿,许君平被立为皇后。为此,霍光的夫人嫉恨在心,产生了要谋害许皇后的想法。许君平被立为皇后的第二年,又怀上了身孕,怀孕期间又染上重病。当时有一位负责为皇后治病的女医叫淳于衍,这人和霍光家的关系很密切。在入宫诊断之前,霍光的夫人把淳于衍找了去,说:“霍将军很爱他的小女儿,一直想立她为皇后,可惜现在不行了。如果你能在这件事上帮帮我的忙,我一定重重报答你。”淳于衍马上明白了霍光夫人的旨意,但她还是故做不知地说: “请夫人明示。”霍光夫人见事至如此,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明确地对淳于衍说: “妇人生孩子,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如今许皇后马上就要生产,你可以见机投药,毒死皇后!”淳于衍面有难色地说:“这可是祸灭九族的弥天大罪呀!”霍光夫人为她打气说:“如今霍将军大权在握,到时会给你开脱责任的。”淳于衍迫于霍光夫人的胁迫,果然入宫投毒在许皇后的药中,使许皇后死于非命。事情追查下来,淳于衍成了重要嫌疑。霍光夫人怕事情败露,只好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霍光。霍光事前并不知道此事,听罢大惊失色,尽管他是大权在握的朝廷重臣,但杀害皇后,无论从法律上,还是在人的观念中,都是十恶不赦的罪行,把他吓出一身冷汗。但事情已经做出来了,没有退路可走了,他只好硬着头皮,出面开脱了淳于衍。迫于霍光的威势,当时的人都缄口不言,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事情可能与霍家有关。许皇后死后不久,霍光又一手包办,把他的小女儿迎进宫去,立为皇后。这样一来,汉宣帝也怀疑许皇后的死与霍家有关了,不过慑于霍光的威势,又缺乏证据,只好暂时隐忍不言。但从此以后,汉宣帝对霍光一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感。只是隐而未发。之后,又发生了令汉宣帝不能容忍的事情。那是在许皇后去世的周年,为纪念许皇后,告慰于她的在天之灵,汉宣帝下令立他和许皇后在民间所生的儿子刘奭为皇太子。这一下可激怒了霍光夫人。她原来的如意算盘是,毒死许皇后,立自己的小女儿为皇后,然后与宣帝生个儿子,将来继承皇位。现要立刘奭为太子,她的全部打算都落空了。为此,她气得吐血,大骂道: “这个民间出生的小儿立为皇太子,将来置我的外孙以什么位置!”所以她多次撺掇着皇后下毒,想致皇太子以死地。只是因为皇太子进食之前,制度规定必须由媬姆先尝,才使得毒死皇太子的阴谋没有得逞。但这些事情在霍光死后,逐渐张扬出来,一时之间闹得满城风雨,使得汉宣帝与霍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汉宣帝深知,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为此,汉宣帝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先解除了霍光两女婿东宫、西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了他们掌管的禁卫军权。又把霍光的两个侄女婿调离了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最终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他提拔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明升暗降,剥夺了他掌握右将军屯兵的实权。还对上书制度进行了改革,下令吏民上书,直接呈皇帝审阅,不必经过尚书,把霍山、霍云领尚书事的职务架空起来。通过这一系列步骤,霍家掌握的权力剥夺殆尽,权力逐渐集中在汉宣帝的手中。面对汉宣帝全面夺权的行动,霍家集团内部惶恐不安。他们心中有鬼,担心毒杀许皇后和皇太子的事一旦泄露出去,必然惹来杀身之祸,就决定挺而走险,举行叛乱,侥幸推翻汉宣帝,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叛乱在严阵以待的汉宣帝面前很快瓦解了。汉宣帝大规模地镇压了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参加叛乱的人都处以极刑,并废除了霍皇后。据说,在镇压中,受到叛乱牵连而被灭族的就是千家之多,在西汉朝廷中经营盘踞了十几年的霍家势力一朝覆灭,汉宣帝最终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
三、励精图治的一代明君
在彻底消灭了霍家势力之后,汉宣帝开始掌握政权,他“亲躬万机,励精为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代明君。
鉴于霍光专权的教训,汉宣帝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君权。自汉武帝设置“中外朝”以来,尚书逐渐成为掌管机要的中枢机构,吏民的上书和诏令的发布都须经此处经办。所以领尚书事的霍光、霍山、霍云等人往往通过参与尚书事务,掌握了机要大权,而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臣。汉宣帝为了把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尚书制度进行了改造,扩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书的权限,下令无论是吏民上书,还是诏令的拟定发布,都由中书负责,不须经过尚书,克服了尚书可能产生的壅蔽现象,使上下交流的渠道畅通,从制度上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汉宣帝所做的第二件事情是选用能吏,对吏治进行了整顿。汉宣帝曾生活在民间,所以对平民百姓的疾苦非常了解。他曾经反复对大臣们说:“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无冤屈愁苦之事,关键在于吏治的好坏,一定要选拔好刺史、郡守这一级的地方官员。”汉宣帝特别重视刺史、郡守的选用,把它看成是整顿吏治的重要环节,每当朝廷要任命刺史、郡守时,他都要亲自过问。在新任刺史、郡守赴任之前,他要亲自接见,当面考察,要求这些新任的刺史、郡守写出任期责任状,以便以后对他们的政绩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 “循名责实”。在此基础上,对不合格的官吏给以降职处分或者免职,对治绩优异的官吏及时给予表彰或给予破格提拔。由于宣帝采取了这一套措施,所以,宣帝一代出现了一大批如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那样的能吏。和汉武帝专用 “酷吏” 的作法不同,汉宣帝在任用地方官时,不仅使用了一大批干练精明的能吏去镇压不法豪强,而且还任用了大量的 “循吏”去治理地方。所谓循吏,就是那些 “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的官吏。在整个西汉,着名的循吏大都出在宣帝一代,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都是佼佼者。如黄霸,在任地方官期间 “力行教化而后诛罪,外宽内明而得吏民心”。而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时,顺应民意,实行富民政策,在其辖区之内,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使水浇地面积达到三万余顷,使当地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他还从矫正民俗入手,下令禁止在嫁娶送终方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提倡节俭的社会风气。由于汉宣帝大量任用 “循吏”,大大改变了过去吏治苛严和败坏的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势。所以史学家班固说: “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汉宣帝做的第三件事情是着手平理冤狱。在这个问题上,汉宣帝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特色: “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方面强调法制建设,主张执法严明,以惩治不法的官吏和豪强; 另一方面又废除苛法,平理冤狱,缓和社会矛盾。汉宣帝亲政不久,针对刑狱的审判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亲自参加了一些案件的审理,为执法公正作出表率。地节三年(前67),又下令增设了廷尉平一官,定员4人,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从制度上保证了执法的严肃性。当时一些受到宣帝赏识任用的能吏如盖宽饶、赵广汉、韩延寿、严延年等都因触犯刑律而处以死刑,而皇帝的一些亲信重臣如丞相魏相、邴吉,将军赵充国的儿子犯罪后,也毫不徇情,一律绳之以法,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宣帝在执法上的严明。汉宣帝任用了着名的法学家于定国为廷尉,主持全国的司法事务。于定国执法严明公正,当时的人都称赞说: “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汉宣帝统治期间,还宣布废除了“首匿连坐法”。“首匿连坐法”规定,儿子藏匿犯罪的父母,妻子藏匿犯罪的丈夫,孙子藏匿犯罪的祖父母,都要同罪连坐。地节四年 (前66),汉宣帝下诏令,认为 “首匿连坐法”违犯人之常情,又牵连无罪亲属,下令废除。之后,他又下令赦免所有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的刑事责任。五凤四年 (前54),又派遣丞相属官24人到全国各地巡查,平理冤狱,检举滥用刑罚的官员。据统计,汉宣帝在位25年,先后颁布了10次大赦令,这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汉宣帝还继续执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针对流民问题,宣帝曾多次下诏把公田赋予流民和农民耕种,部分地解决了农民和土地脱离的问题。为防止农民的破产,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又采取了一系列减轻赋税徭役的措施。如地节三年(前67),下令减天下盐价,纠正了由来已久的盐价偏高,人民负担过重的弊端。五凤三年 (前55),下令减天下口钱,并鼓励流民占着定居,凡流民归还乡土者,当年免收算赋并免除徭役。甘露三年 (前51),又下令减少全国百姓算赋的1/4,每人每年30钱。在汉宣帝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地方官员都把劝科农桑,发展生产看成是当时急务。如黄霸任颍川太守期间,鼓励农民生产,打击游手好闲分子。龚遂为渤海太守,下令百姓每人必须种一棵榆树,100本薤(xie)菜,50沟葱,1畦韭菜,每家还要饲养2口母猪,5只鸡,用行政手段促进生产。汉宣帝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这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四、中兴盛世
自汉武帝 “外攘四夷,内改法度,役费并兴”,社会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之后,以“轮台之诏”的发布为契机,西汉统治阶级开始了统治政策的调整过程。这种政策的调整在昭帝统治时期初见成效,到宣帝统治后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史称“昭宣中兴”。汉宣帝一代可以称得上是“中兴盛世”。其主要社会成就如下:
经济繁荣。由于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连年丰收,谷物产量猛增,以至于当时内地1石谷子才卖5钱,连一向落后的边远地区的谷价每石也不过8钱,创造了整个汉代谷价的最低纪录。由此推知,当时的农业收成,也当创造了汉代的最高纪录。为了防止谷价过低损伤农民的利益,汉宣帝听取了耿寿昌的建议,由封建国家设立了“常平仓”,“常平仓”各地都有,由国家统一管理,谷多价贱时增价收购,维护农民利益,谷少价高时开仓减价出售,维护其它阶层的利益,平抑了物价,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的繁荣。西汉着名的学者刘向形容当时的经济形势是 “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并非虚言。
文化昌盛。汉宣帝一代,经学、文学、史学和自然科学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汉宣帝对今文经学的各学派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他于甘露三年(前51)在长安石渠阁主持召开了一次盛大的经学讨论会,讨论《五经》异同的问题。当时全国主要的经学专家都应邀参加了会议,发表了意见。尽管汉宣帝的本意在于使经学为政治统治服务,但石渠会议的召开对当时经学学术的发展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汉宣帝还是一个多才多艺,富有文学修养的帝王。他关心支持当时的文学事业,一些文学之士,如楚辞专家九江被公,辞赋家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王褒,音乐家赵定、龚德都受到朝廷的任用,朝廷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据史载,仅官方收藏的汉赋就有千篇之多,汉赋在武帝和宣帝时达到了极盛。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桓宽撰写的新体裁的史书《盐铁论》。桓宽参考了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的记录,增广条目,极其论难,着作数万言,其主旨在于探求经济事业对政治统治的影响,不仅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创造了新的记事文体,在中国经济史书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当时还出现了蔡葵的农学专着和耿寿昌的数学着作,可惜已经失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由秦始皇创其始,汉武帝毕其功的。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汉宣帝统治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巩固发展。本始二年 (前72年),匈奴侵略乌孙,乌孙向汉廷求救。汉宣帝派田广明等五将军出塞2000余里,联合乌孙夹击匈奴,共动用了20万兵力,这是汉武帝之后对匈奴采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此后,匈奴衰耗,边境少事。神爵元年(前61),迫于汉朝的威力,匈奴日逐王归附汉朝,汉军占据了车师,将匈奴势力逐出西域,汉宣帝任用熟悉西域事务的郑吉担任西域第一任都护,兼护南北两道36国,确立了西汉对西域的政治统治。汉宣帝还将屯垦区扩大到了乌孙的赤谷城,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疆。当乌孙内部发生动乱时,他派长期生活在乌孙,有丰富的外交经验的冯缭为使节出使乌孙,排解了乌孙贵族内部的矛盾,维护了国内各民族间的团结。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宣帝,表示归服西汉中央政府,汉宣帝给予隆重的接待,并举行了有数万少数民族参加的盛会,来显示西汉王朝民族间的团结,给呼韩邪单于以深刻影响。宣帝又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到光禄塞下,资助谷米数万石。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长达150多年的战争状态,建立了匈奴呼韩邪政权对西汉王朝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同时也密切了塞北各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宣帝以后数世,北方边境不见烽火之警、牛马布野,人民蕃盛,一片和平景象。神爵元年(前61),汉宣帝派名将赵充国率兵平息了西羌族的叛乱,并留兵屯田湟中,置金城属国管理归附的羌族各部落,加强了西汉中央政府对西羌的控制。汉宣帝,是一个历史上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政治家。
上一篇: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下一篇:宣帝宇文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