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李昂
唐文宗,原名涵,后更名昂,是穆宗第二子,敬宗弟,母为贞献皇太后萧氏。元和四年 (809) 生,开成五年 (840) 卒。
宝历二年 (826) 十二月,敬宗被宦官刘克明等杀害,宦官王守澄等又杀刘克明等,发禁兵迎立江王涵,即位于宣政殿,改名为昂,是为文宗。是年17岁。
文宗即位后,去佞幸,出宫人,放鹰犬,裁冗官,省教坊乐工,停贡奇巧珍玩,去奢从俭,励精图治,擢素性介直的韦处厚为同平章事,每逢奇日视朝,对幸相群臣,延访政事,历久方罢。待制官以前虽然设置,未尝召对,文宗独屡加延问。但文宗的短处也十分明显,军国大事,不能果决,同时与宰相等已经定议的事情中途予以改变。人称其宽柔有余,明强不足。
第二年 (827),改元太和。韦处厚因为文宗太柔,要求退位。淮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王播被任为同平章事。王播累任盐铁转运使,长庆二年(822),出任淮南节度使,他不顾南方大旱,搜刮不已。后复为盐铁转运使,加重铜、盐税,每月以钱物进奉皇帝,称作“羡余”。太和元年(827)任满还京,献银碗数千只,绫绢数万匹,文宗见钱眼开,心里十分高兴,再加上权幸再三揄扬,文宗就把王播升为宰相。自此之后,文宗身边的奸佞之人就越来越多了,而正直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
宦官自从杀唐宪宗立唐穆宗以后,对皇帝有废立和生杀的权力。皇帝在宦官操纵下,有些成为宦官手中的工具,有些不甘屈辱,伺机而起,想夺回失去的权力。朝官也是这样,有些依附宦官,有些反对宦官,他们的得势与失势,与皇帝对宦官的态度有关。朝官和宦官的斗争在文宗时表面化了。
太和二年(828)三月,文宗下诏举贤良方正及直言极谏之士,由文宗临轩亲策,命题发问,大至有如何端正社会风气,如何考察官吏,如何理财等。昌平进士刘蕡,对宦官专权造成的祸害非常痛恨,在对策中条陈万言,公开反对宦官。他指出,法应该划一,官应该正名,现在官员分外官 (朝官)、中官 (宦官),政权分南司 (外官)、北司 (中官),在南司犯法,跑到北司就没事,或外官定了刑,中官则认为无罪,法出多门,是非混乱,原因在于兵、农地位悬殊,中外各自有法。又指出,现在兵部不管军政,将军只存空名,军政大权,全归中官执掌。头一戴武弁,便把文官看作仇敌; 足一登军门,便把农夫视为草芥。这些武夫,依仗宦官的势力,只会擅作威福,欺压民众。宦官利用武夫的骄横挟制皇帝,又利用皇帝的名义驱使朝官,这难道是先王经文纬武的意思吗?他要求文宗屏退宦官,信任朝臣,政权交给宰相,兵权交给将帅。以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救皇帝,救国家。刘蕡的对策,切中时弊,考官非常赞赏。只因王守澄等盘踞官禁,势焰逼人,一旦录取,必遭陷害,不得已将他割爱。当时有22人中第,都被任命了官职。道州人李郁,也在其中。他愤慨地说: “刘蕡下第,我辈登科,岂不是厚颜无耻吗?”于是,就邀集同科裴休、杜牧、崔慎由等,联名上疏,愿将自己科名,让给刘蕡,以示其正直。文宗此时势孤力单,即使有驱除宦官之心,也无能为力,他怕宦官在这件事上胁迫他,只好将原疏搁置不提。刘蕡终不得仕,后抑郁而死。
这一年的冬天,又发生了横海留后李同捷发动的叛乱。
横海军属州有四个,即沧、景、德、棣州。以前是乌重胤任职,对朝廷非常恭顺,后来乌重胤徙山南西道,横海节度使屡经变换。敬宗末年,李同捷擅领留后,敬宗听之任之。文宗即位后,仍命乌重胤复任,调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李同捷不愿移镇,托言为将士所留,拒命不纳,起兵反抗。为了寻求支援,遍赂河北诸镇。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公开出兵接济李同捷,魏博节度使史宪诚首鼠两端,阴怀观望。文宗命乌重胤、康志睦、李载义、李祐等进讨李同捷、王庭凑。李祐会同李载义等军,攻克德州,进逼沧州,直入外城。沧州为李同捷住所,他见外城被破,当然惶急,于是致书李祐,悔罪乞降。李祐遣部将万洪入城抚众,趁便留守。文宗遣谏议大夫柏耆,驰往宣慰。柏耆出言不逊,威胁诸将,万洪不服,柏耆竟将其杀死。然后,又擅自押李同捷出城,在路上他听说王庭凑大军将至,要求救李同捷,于是便把李同捷枭首,传入京师。李祐时已生病,听到消息后,悲愤交集,病遂加剧,不久就死去了。诸将纷纷上书,要求惩处柏耆,文宗不得已,先把他贬为循州司户参军,后又赐柏耆自尽。
李同捷叛乱被平定之后,文宗任殷侑为横海军节度使,又拨齐州归横海军,一年足兵,二年足食,三年户口大增,仓廪充盈,又是东海一雄镇,旧的威胁解除了,新的威胁又产生了。
史宪诚闻沧、景告平,便打发他的儿子到京城去,情愿纳地听命。文宗便下诏进史宪诚兼官侍中,调任河中节度使,命李听兼镇河北。史宪诚还未移镇,便被手下将士杀死,另推都知兵马使何进滔为留后。李听前往魏博,被何进滔杀得大败。文宗好事优容,便召李听入朝,任命为太子太师,又因河北用兵已久,饷运不继,未能再讨何进滔,就顺水推舟,竟授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并将相、卫、澶三州划归何进滔管辖。
王庭凑因李同捷伏罪,不免忧惧,因此上表谢罪,愿纳战乱中占据的景州自赎。文宗得过且过,赐复王庭凑被削去的官爵。于是河北一带勉强息兵。文宗的优柔由此可见。
太和三年(829),浙西观察使李德裕被召入朝,任兵部侍郎,文宗想任命他作宰相。偏吏部侍郎李宗闵与李德裕有隙,暗地里随托宦官,求为援助。王守澄等内揽大权,力荐李宗闵为相,文宗恐他内逼,只好把李宗闵擢为宰相。李宗闵喜出望外,就设法排挤李德裕。先派李德裕出镇义成军,又引入牛僧孺为兵部尚书,后升为宰相,做他的帮手。不久,李德裕又被调镇西川,防御南诏。李德裕到镇后,作筹边楼,每日登楼眺览,窥察山川形势,又日召老吏走卒,咨问道路远近,地方险易,一一绘图立说,详尽无遗。从此,南至南诏,西至吐蕃,所有城郭堡寨,无不周知。又训练士卒,增置堡垒,积蓄粮草,全蜀大定。李德裕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是很突出的,后来他作了宰相,同样排斥牛党。两党虽有是非之争,但主题是争夺官位。文宗时,牛李两党的斗争一直未停止过。
太和五年 (831),副兵马使杨志诚,煽动士卒,驱逐卢龙节度使李载义,又杀死莫州刺史张庆初。文宗问宰相牛僧孺应当怎样办? 牛僧孺回答说: 安史之乱以来,范阳已不属中央,不必再为它操心,杨志诚占范阳和李载义占范阳没有什么不同,用不着和他们计较逆顺。可见在牛党看来,藩镇割据是一种正常现象,根本不必去理它。于是文宗乃命杨志诚为卢龙节度使,调李载义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由于牛党依附宦官,文宗便提拔宋申锡任宰相,作为自己的心腹。宋申锡时常被文宗召进宫去,谋划除去宦官。他引用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谕以密旨,组织人马,准备伺机下手。
王璠处事不密,其密谋被王守澄发觉。于是王守澄便想出一法诬陷宋申锡。他先使人诬告宋申锡谋立皇弟漳王李凑。李凑有声望,文宗一向防备他,怕有人拥立他为帝。看到奏书,免不得疑惧交并,立命王守澄查讯。王守澄召集党羽,准备派200骑抄斩宋申锡全家,亏得有人阻拦,才没有下手。王守澄抓了李凑和宋申锡身边的一些人,经过拷问,被屈打成招,被迫诬证宋申锡确有密谋,要立李凑为帝。文宗以为证据确凿,召集满朝大臣,宣布宋申锡罪状。朝官都知道这是个冤狱,有些大臣便伏阙力谏,争取将狱事移到外庭来覆按,宰相牛僧孺也替宋申锡做了些辩护。郑注怕覆按暴露出真情,劝王守澄请文宗从宽处理。宋申锡算是免遭杀戮,被贬为开州 (今四川开县) 司马,一直到病死贬所。
文宗本想用宋申锡除去宦官,但竟听信宦官的诬构,愚昧至此,能不受宦官挟制吗?宋申锡案刚了结,维州 (今四川理县西北) 事案又起。维州在西北边境,地当岷山西北,一面倚山,三面濒江,本是唐朝土地,为吐蕃所夺,号为无忧城,遣将悉怛谋据守。太和五年 (831)九月,悉怛谋率众投奔成都,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欣然迎纳,并派兵据维州城,又将此事上报朝廷。文宗召百官集议,大家都认为李德裕的做法是正确的。独牛僧孺表示反对,他说,唐正与吐蕃修好,不能不守信,若激怒了吐蕃,不出三天,吐蕃骑兵就可杀到咸阳桥,京城也守不住。况且维州城在边远地区,得到了也没有什么用处。文宗本来懦弱,被牛憎孺这样一说,便吓破了胆。于是便下令李德裕归还维州,并将悉怛谋及部众归还吐蕃。李德裕没奈何只得依旨施行。
吐蕃得到悉怛谋后,便把他和他的部众都在边境上杀死,其状极其残酷。李德裕不胜叹息。这件事传到朝廷后,一些大臣向文宗指出,缚送悉怛谋,既快虏心,尤绝外望。文宗也后悔了,责备牛僧孺失策。牛僧孺很不安,累表请罢,乃出为淮南军节度使。另召李德裕入朝,授同平章事。
当时,卢龙节度使杨志诚,骄恣不法,屡遣使求兼仆射,文宗即命为右仆射。杨志诚既得右仆射兼衔,踌躇满志,居然有帝制自为的意思。由于其骄侈淫暴,酿成众怒,结果为手下将士赶跑,另推部将朱元忠主持军务。文宗就进朱元忠为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死后,军士拥立他的儿子王元逵为留后。文宗也加以承认,并遣绛王女长寿安公主,下嫁王元逵。文宗对节镇的姑息再次表现出来。
太和八年(834),文宗得了中风病,王守澄荐郑注诊治,郑注竟成了文宗的宠臣。王守澄又荐一个叫李训的人,说他大才可用,文宗大喜,要用作近侍官。宰相李德裕认为李训心术不正,不可重用。文宗又问宰相王涯,李德裕向王涯示意表示反对,这个举动恰被文宗瞧见,文宗由此怨恨李德裕。李训、郑注渐受重用,就引李宗闵入相,将李德裕排挤出了朝廷,牛李两党互相排斥,使朝廷官员调动纷纷。不久,李宗闵也被李训、郑注排挤出了朝廷。文宗很难从两党中找到力量来剪除宦官,于是便把消灭宦官的重任交给了李训、郑注。王守澄把李训、郑注荐给文宗,本想培植自己的势力,但二人并没有按王守澄的意图办事。
李训、郑注虽然势力甚微,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可是他俩巧妙地利用了宦官集团中的内部矛盾,步步得手,进展十分顺利。
宦官中势力最大的属王守澄,他曾三次操纵皇帝的废立,又掌握神策军大权。神策军是保卫皇帝的主要禁军,全国边镇中也有许多劲兵悍将属其统领。李训、郑注知道王守澄权焰薰天,一时动摇他不得,就设了一个以毒攻毒的办法,先消灭其他宦官。他们借助王守澄的力量,把反对他的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三个权阉驱逐到外地当监军,不久都予处死。此后,又劝文宗将王守澄的原神策军中尉的职衔移封给了宦官仇士良,提升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这既夺了王守澄的实权,又为他树立了一个对立面,接着,以文宗的名义,派使者用毒酒逼王守澄自尽。对外只说他暴病身亡,追赠扬州大都督。又借追查宪宗被害的事件,杖杀了在外地当监军的宦官陈弘志。
在消灭宦官的过程中,李训和郑注表现出了十分干练的政治才能,在朝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自中尉、枢密、禁卫诸将都十分畏惧,见了李训,甚至叫首迎拜。
文宗以李训有功,擢任同平章事,郑注做了凤翔节度使。他们又密谋,准备利用为王守澄发丧的机会,诏令宦官全去送葬,届时发凤翔兵,内外合力,一举歼灭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但李训为了独占大功,要抢先下手。
太和九年 (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驾临紫宸殿。该殿在大明宫中含元殿后,含元殿为前殿,紫宸殿为内殿。百官鱼贯而入,依班序立。这时,禁宫将领韩约按事先布置前来奏称: “昨夜天降甘露,在左金吾厅事后。”“甘露”,意思是甜美的露水,古人视此为天下太平的征兆,文宗遂乘舆移至含元殿,命李训前去查看。李训去了半晌,回奏说,甘露未必是真的,不可马上宣布。于是文宗又派宦官首领仇士良带领宦官再去复验。
仇士良等到了左金吾厅,只见韩约行色紧张,额有微汗。不禁心中起疑,此时恰一阵风吹来,仇士良见幕布后面埋伏着兵甲,大吃一惊,慌忙返奔,走还含元殿。
李训见宦官们返回,知道事情已败露,急忙呼唤殿下卫士上来保驾,双方在殿中厮打起来,宦官被打死许多人,李训也被宦官打倒在地。仇士良等在混战中拥着文宗逃进了宣政殿,紧闭宫门。宦官们把皇帝抢到了手中,得意地高呼万岁。李训见大势已去,遂化装逃跑。百官惊骇,慌忙走散。
接着,仇士良便以皇帝的名义下令四处抓人杀人。参与事变的李训、韩约、舒元舆等都被抓住杀死。未参与事变的宰相王涯也被严刑拷打,依言诬服,后业被杀。官吏士卒被杀600多人,朝廷几乎为之一空。郑注在凤翔被监军宦官杀害。这次事变史称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生杀除拜,都由宦官主持,文宗似木偶一般任其摆布。仇士良等气焰嚣张,上胁皇帝,下凌宰相,朝官都被仇视。一个宦官竟扬言要杀死京城内所有穿儒服的人。
次年 (836),改元开成。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对仇士良的所为不满,上表诘问王涯等有何罪名,反被杀害。其中有 “内臣擅领甲兵,妄杀非辜,流血午门,僵尸万计,臣当缮甲练兵,入清君侧”等语。仇士良知道后,就要求文宗给刘从谏加官,进爵司徒。刘从谏复上表辞让,有“死未申冤,生难荷禄”语。并罗列仇士良等的罪状,请正典刑。仇士良心里害怕,从此,稍稍有所收敛。这样,朝官才多少能行使一些职权。
文宗生有二子,长子李永,次子李宗俭未成年即死去。太和六年 (832),立李永为太子。李永生母为王德妃,素来失宠。文宗宠爱杨贵妃,惟言是用。李永年及成童,颇好游宴,杨贵妃又日进谗言。于是,到开成三年 (838) 九月,文宗便想废掉李永。群臣强谏力争,文宗才不便决议。过了一个多月,太子暴死,五官流血,四肢发青,死状甚惨。文宗不觉悲从中来,默思暴死的原因,好似中毒,但无从觅证,只好殓葬了事。开成四年 (839),文宗又立敬宗少子陈王李成美为皇太子。时皇宫中演剧作乐,有一儿童缘竿而上,一中年男子在竿下走视,状甚惊惶。文宗怪问左右,左右告诉文宗那是儿童的父亲。文宗感叹地说: “朕贵为天子,尚不能保全一儿,岂不可叹?” 随后,下令杀死坊工刘楚才等数人,说是他们构害太子。这件事之后,文宗感伤成疾,吃睡不安。
一日,文宗勉强来到赐政殿,问学士周墀道:“朕可比前代何人?”周墀回答说: “陛下是当代贤君,可比古代的尧舜。”文宗说:“朕和周赧王、汉献帝相比如何?周赧王、汉献帝不过是受制于强藩,今朕却为家奴所制,恐怕还不如他们呢?”
开成五年 (840),文宗病不能起。命太子监国。宦官仇士良等得知消息后,即闯入宫中,声称太子年幼,须另议所立。到了夜间,仇士良等颁发伪诏,立穆宗第五子颍王
上一篇: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下一篇:文宗爱新觉罗奕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