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七十
于谦列传
每当我们的国家处于危亡之时,总会有人挺身而出,力挽大厦之将倾。在宋朝时有岳飞,明朝则有于谦,他们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最终却被小人所害。正所谓“公论久而后定”,于谦的忠心义胆,最终得以昭明。对于谦,清代袁枚曾赞颂道:“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政绩卓著
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个僧人见到他,说:“他日你当成为救时宰相。”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考取进士。宣德初,于谦被授予御史。于谦上奏的时候,谈吐流畅,气魄雄浑,皇帝为之侧耳倾听。顾佐担任都御史时,对待下属十分严厉,唯独对于谦十分谦和,因为他认为于谦的才能远远超过了自己。不但顾佐钦佩于谦,就连“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也都十分器重他,当时,“三杨”主持朝廷工作,于谦所上的奏章,早上递上去,傍晚便可以批回。后来,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谋反,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宣宗朱瞻基便命他历数朱高煦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吓得朱高煦伏在地上全身发抖,并连连称罪该万死。皇帝十分高兴,还师后,对他的赏赐和其他大臣一样。
于谦出巡江西,政绩卓著,为数百个冤案洗刷了冤情。于谦向宣宗朱瞻基上奏说,陕西各地官员为害一方,应派遣御史来查办他们。宣宗朱瞻基知道于谦可以担当大任,便亲手写下他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升迁为兵部右侍郎,派他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骑巡视所管辖的地区,遍访当地老百姓,审查时事所宜兴革之处,然后马上一一上奏给皇帝。他一年中多次上奏,稍有水旱灾害,即呈报给皇帝。正统六年(1441),于谦上疏说:“如今河南、山西都积蓄了数百万粮食。请在每年三月份时,令府州县报上缺少粮食的下等民户,然后按照份额分给他们粮食,先给豆类和高粱,然后给小米和麦子,最后给稻谷,等到秋后再偿还。因年老有病或是贫困而无力偿还的则给予免除。州县官吏任期已满应当升迁的,如果预备粮不足,不能离任,还要命令风宪官员经常监察。”皇帝遂下令施行。河南黄河沿岸,经常被洪水冲开缺口。于谦便下令加厚建筑堤坝,每个乡里都要设亭,亭设亭长,责令其监督修缮堤坝。又命令百姓种树挖井,结果当地路上种满了榆柳,行人也不再受渴了。于谦的恩威遍及四方,太行山的盗贼因此而不敢露面。
守卫京师
由于于谦政绩卓著,正统十三年(1448)英宗朱祁镇便任命他为左侍郎。第二年秋天,瓦剌也先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带皇帝亲征。于谦与尚书邝埜极力进谏,可是皇帝不听。于是,邝埜就随从英宗朱祁镇出征,治理军事,于谦则留下来管理部事。后来,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一时之间京师大为震惊,众人急得不知所措。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便命群臣讨论到底是战还是守。侍郎徐珵说星象有变,应当南迁。于谦厉声说道:“说应该南迁的人都应斩首!京师乃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难道你们都没有看到宋朝南渡的下场吗?”同时,他还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郕王朱祁钰赞同于谦的说法,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守城。当时,京师的精锐部队已经损失殆尽,所剩下的残兵弱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于谦请朱祁钰发檄文调来南京和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各府的运粮军,命他们火速赶往京师。经过于谦的精心部署,人心才稍微安定下来。于谦也因此被封为本部尚书。
郕王朱祁钰刚刚摄政,朝廷大臣就请求诛杀王振。而王振的余党马顺则大骂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就在朝廷上击打马顺,众人也跟着他一块儿打。一时之间,朝廷上乱作一团,卫士们喊声滔天。这阵势让郕王朱祁钰害怕而想退走。于谦见状便推开众人,挤到郕王朱祁钰面前将他按住,并让他宣布谕旨说:“马顺等人罪该万死,打死勿论。”众人这才安定下来。为此,于谦的袍袖都被撕裂了。退出左掖门时,吏部尚书王直拉住于谦的手慨叹道:“国家真是靠了您啊!今天这种局面,就算是有一百个王直也无能为力。”
当初,朝中大臣担忧国家无主,太子年幼,大敌当前,便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郕王朱祁钰听到这一消息十分震惊,一再推辞。于谦慷慨激昂地说道:“臣等实在是忧心国家,并非为了一己私利啊。”郕丅王朱祁钰这才接受。
迎回上皇
九月,景帝朱祁钰即位,于谦进宫应对,哭着慷慨陈词道:“敌寇得志,扣留上皇,势必会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饬令各守边大臣协力防御,京师军营的军械即将要用光了,应当尽快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修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卫九个城门的要害之地,列营城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协助,将近郊的居民迁到城中。通州(今属北京)的粮食,让官军自己前去领取,运回的粮食则归他们个人所有,以作为报偿,不要将其留给敌人。文臣如轩輗,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宜用为将帅。至于行军打仗之事,臣可以亲自担当,如难以胜任,就请皇上治罪。”景帝随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十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也已经挟持上皇攻克了紫荆关。石亨主张收兵守城,于谦不同意,说:“我军为何要示弱,让敌人更加看不起我们呢?”于谦随即调兵遣将,率领二十二万大军列阵于九城门外,下令关上各城门,亲自督战。于谦还下令:临阵时,将领不顾士兵而先退却的,斩杀将领。士兵不顾将领而先退却的,斩杀士兵。这样一来,将士们知道必有一死,于是都拼命一战。
当初,也先深入内地,以为很快就可攻下京师,等到他们看到官军严阵以待,其锐气大为受挫。叛徒宦官喜宁便对也先说,让朝廷派大臣去迎接上皇圣驾。也先没有料到,他们的提议竟然被景帝给否决了,于是其锐气再次受挫。十月二十九日,敌人窥视德胜门,于谦便让石亨在空了的民房中设下埋伏,然后派几名骑兵去诱敌,结果也先的士兵损失惨重。后来,敌人又转到西直门,再次败走。双方相持五天,也先无计可施,便挟持着上皇西去。战后景帝论功行赏,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拒不接受,景帝不允。于谦于是增兵守卫真、保、涿、易各府州,请求派大臣镇守山西,防范敌寇南侵。
后来,也先面对于谦等将领的防守无计可施,便想要求和。景泰元年(1450)八月,上皇被俘将近一年了。也先见中国十分安定,更想求和,便频频派来使者,请求送回上皇。大臣们都建议派使者去迎回上皇,景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就不想登帝位,当时被推上去,实在是你们的主意。”于谦从容地说道:“陛下天位已定,难道还有其他变动?只是按道理来说应该尽快迎回上皇而已。万一他们真的使诈,那我们就有理了。”景帝看着于谦,说道:“那就依你。”于是便派使者,最终接回了上皇。这主要是于谦的功劳。
结怨宵小
于谦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也先的势力正盛,而福建邓茂七、浙江的叶宗留、广东的黄萧养各自拥众称王,湖广、贵州、广西等地的瑶、僮、苗、僚人也都起来造反。这先后的征战调遣,均由于谦一人担当。当时军务繁忙,于谦审时度势,调度谋划,口授奏章,都很恰当。于谦法令严明,即使是勋臣宿将稍微违反了法度,他也随即请旨对其加以斥责。当时,将士们对其命令没有不遵从的,他的一纸命令,就是传到万里之外,各级将士也都诚惶诚恐地接受。于谦才思敏捷,精明周到,人所不及。他性情淳厚,忘身忧国。上皇虽然回来了,于谦从未说过自己的功劳。东宫易人后,皇帝下令兼任东宫官职者支取二俸。于谦再三辞让。于谦生活十分简朴,他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风挡雨。景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他推辞道:“国家多难,臣子怎敢安逸?”皇帝不准。于是于谦就把皇帝之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加上封记,放入其中,每年仅去看一次罢了。
景帝十分了解于谦,对于他所上奏的事无不听从。景帝每用一人,都会向于谦征求意见,于谦全都据实回答,无所隐瞒,也不避嫌怨。因此,未能任官者都怨恨他,而官职不如于谦高的也都嫉妒他。曾经有多位大臣上奏弹劾他,全靠景帝力排众议,加以任用,于谦才得以实现自己的计划。于谦是性格刚烈之人,遇到有不如意的事,他总拍着胸膛说:“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他十分瞧不起那些怯懦的大臣和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越来越多。于谦始终不主张和议,尽管上皇实际是因此而回来的,但心中却不悦。徐珵由于之前提议南迁,被于谦斥退,这时他改名为有贞,渐渐被起用,但他内心对于谦充满了仇恨,决心找时机报复于谦。石亨因作战失利而被削去官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他并任用他,但他因害怕于谦阻挡而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对于谦心怀不满。德胜门之捷,石亨所立功劳不及于谦而他却加封世侯,他内心感到十分羞愧,就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景帝下令于冕赴京,于冕辞谢,皇帝不准。这时,于谦说:“国家多灾多难,依照臣子之义,不应该念及私情。况且石亨位居大将,未曾听说过他举荐一个隐逸之士,提拔一个军中士卒,以有益于国家和军队,却唯独推荐微臣的儿子。秉公而论,这样做合适吗?臣下从来就尽力避免侥幸取得军功,绝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为此,石亨再次和于谦结下了仇怨。
千古奇冤
景泰八年(1457)正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迎上皇复辟后,皇帝宣谕朝臣以后,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他们诬陷于谦等人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石亨等人是主谋,唆使言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判定两人为忤逆罪,判处死刑。王文难以忍受这种诬陷,极力辩解,于谦笑道:“这是石亨等人有意为之,申辩又有何用?”奏疏上呈后,英宗朱祁镇还有些犹豫不决,说:“于谦确实有功。”徐有贞进言道:“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便没有正当的理由。”英宗朱祁镇于是下定决心处死于谦。还下令查抄于谦的家产。等到他们来到于谦家时,发现他家并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室的门锁十分牢固。打开一看,是皇帝所赏赐的蟒衣和利器。于谦之清正廉洁可见一斑。于谦死的那天,宫中布满了阴霾,天下为之不平。皇太后最初也不知道于谦被诛,等她听说此事之后,整日嗟叹哀悼。英宗朱祁镇也追悔莫及。
于谦死后,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不到一年获罪,贪赃累积百万。英宗朱祁镇召大臣入视其赃,严肃地说:“于谦在景泰朝被宠遇,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何会有这么多?”石亨低着头无言以对。不久,边境有警报,英宗朱祁镇愁容满面,恭顺侯吴瑾在一旁侍候,进谏道:“假如于谦还在,断不会让敌人如此嚣张。”英宗朱祁镇默然无语。这年,徐有贞被贬;过了几年,石亨也下狱而死,曹吉祥因谋反被灭族。于谦的冤案也得以大白于天下。成化元年(1465),于冕被赦免放归,他上疏诉冤,于谦得以官复原职,赐祭,诰文里说:“于谦在国家多难之时,为保卫社稷免除忧虑,独自坚持公道,为权臣奸臣所同妒。先帝在时已知道他被冤枉,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义。”这诰文为天下所传诵。
上一篇:隋炀帝杨广皇后萧氏:国亡异乡为异客,繁华落尽终飘零
下一篇:伯颜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