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去世后,王学分化为许多派别,其中泰州学派发展了王学中独立思考的成分,以至有人指责这一派已违背了王学的宗旨。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是王艮,字汝止,泰州人。他出身于贫贱的灶丁家庭,幼年读书,因家贫中止,早年经商,只读过 《孝经》、《论语》、《大学》 等几部书,侃侃而谈却颇有哲理,有人听了惊奇地说: “你说的怎么像王阳明的话呢!” 于是,在38岁时,王艮去拜见王阳明,辩驳很久终于心悦诚服,便请收为弟子。王阳明去世后,他回到泰州讲学,生徒甚众,形成泰州学派。此学派的成分比较复杂,既有上层官员,又有樵夫、陶匠、田夫等,大多是“能以赤手搏龙蛇者”,因此带有某种平民色彩。王艮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是异端。” 于是把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等同,只有合乎百姓日用的思想学说才是圣人之道,否则就是异端邪说,也就是说,人若饥寒失去生存的保障,便是违背圣人之学。他说: “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才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 这和 “存天理,灭人欲” 的禁欲主义明显不同。他还说: “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而非学也。”他的“格物论”是以“安身立本”为核心的。“格物,知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这就含有争取人的生存权利和维护人的尊严双重意义,并包括通过修身养性端正天下国家的目的。他说:“身与道原是一体,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他的学说在嘉靖、万历时期得到广泛传播,还得到张居正的赞赏。这种强调个人思考的重要性,肯定人的物质欲望等,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具有反对传统封建伦理思想的进步意义。
上一篇:《求长生皇帝修道》明朝历史事件
下一篇:《洪承畴力竭降清》明朝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