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程朱理学便作为正统儒学加以提倡,科举考试以 “四书五经” 为内容,以朱熹的传注为准则,否则便被视为离经叛道,其结果造成了思想的僵化。到明中期,一部分学者文人感受到困境和压抑,起而寻求新的思想出路,其杰出的代表便是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在浙江绍兴阳明洞里读书写作,故称阳明先生。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 (1472年),28岁那年考中进士,晚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江西巡抚等要职,被封为新建伯。他曾为明王朝干了三件大事,一是在正德十二年到十三年,镇压了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农民起义; 一是在正德十四年起兵勤王,活捉了叛乱的宁王宸濠; 一是嘉靖七年,带兵镇压了广西断藤峡少数民族起义。但与他在思想界的创新相比,武功就黯然失色了。年轻时,他曾认真按照朱熹的 “格物致知” 去做,面对亭前一丛翠竹,苦苦思索了7天,结果大病一场,却一无所得。从此,他便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怀疑。正德元年,他得罪了当道的宦官刘谨,被谪发到人迹罕至的贵州龙场驿当驿丞。在这里他日夜静坐,苦思冥想,有一天夜里,他大叫起来,说是顿悟了,即一切道理尽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这便是 “龙场悟道”。他的学说主要由三个论题组成: 一曰心即理; 二曰知行合一; 三曰致良知。他认为人心是宇宙的本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有一次,朋友指着花树问道: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守仁说: “你没看见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空寂,看见此花,其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阳明心学属主观唯心主义,但由于尊重个人思考的权威性,和后来的叛逆思潮有很深的关系。
上一篇:《闯王进京》明朝历史事件
下一篇:《青史修成白发生》明朝历史事件